初中语文课堂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模式研究
郑欣瑜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掌中学 653411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和文化传承等重要任务。将跨学科融合教学引入初中语文课堂,能够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语文知识,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构建多元主题融合体系,打通学科壁垒
初中语文课堂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其根基在于建立多元主题融合体系。这一实践要求教师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束缚,以语文教材为轴心,寻找其内在与其他学科可能存在的交汇区域。设计出覆盖历史、地理、艺术、科学等多方面内容的主题成为必需。这些主题的设定,必须紧扣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既反映语文本身的人文特质与实用功能,又要有机地渗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论。学生在语文学习进程中,得以顺其自然地接触非语文领域的知识内容,其知识视野因此获得拓展。构建上述融合体系时,教师投入精力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准确领会每篇课文传递的核心观念与文化底蕴是关键一步。学习古代诗词,比如那些描写战争的作品,历史学科的知识可以适时介入。引导学生知晓诗词诞生的具体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身处特定历史节点的情绪与思想状态变得可行。讲述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认识战争的本质后果以及诗人可能蕴含的家国情怀,这为更深入地把握诗词意境与主旨提供了支撑。地理知识在此过程中同样具备引入价值。分析诗词刻画的地理景象,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呈现的边塞景观,能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环境的宏大特征,增强其对地理空间形态的具体认知。艺术或科学领域的元素,依据具体课文内容,也能找到恰当的融入点,服务于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整个融合过程,核心目标始终指向语文素养的提升。跨学科元素的引入并非目的本身,而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语言运用、文本内涵、文化传承的理解深度与广度。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力求在语文学习的脉络中,让其他学科的知识成为解读文本、丰富体验、激发思考的有效工具。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潜藏着跨学科联通的契机,教师的任务在于敏锐地识别并合理地开发这些契机,将其转化为结构化的学习主题。主题的设计需要兼顾语文目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避免生硬嫁接。学生在围绕这些融合主题学习时,接触到的历史背景、地理风貌、艺术表现或科学原理,都应能反哺其对语文核心概念如语言表达、情感主旨、文化意蕴的领悟。这种领悟的深化,正是跨学科融合服务于语文教学根本目标的体现。通过这种精心构建的多元主题融合体系,学科之间的壁垒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语文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深度得以扩展。
二、创新项目式学习模式,强化实践应用
在初中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框架内,重塑项目式学习模式被证明具有核心价值。这种学习模式以学生为行动主体,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实在的项目任务,最终提升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当语文课堂接纳项目式学习,学生便能在真实情境中调用所学知识,着手处理实际问题,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由此得到切实锻炼。设计项目任务,教师需要紧密依据多元主题融合体系,任务是关键,它必须兼具挑战性与实践意义。项目任务的设计原则,要求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建立牢固关联。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真切体会语文知识的实际效用与不可或缺的地位。例如,在完成了描写传统文化的课文学习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可以作为一个恰当的项目任务被引入。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工作,调研与实践成为主要方式。查阅资料是基础,实地考察提供了直观感受,采访专家则可能获取深入洞见,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得以把握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可能的演变方向。接下来,融合自身的创意构思,学生需要构思出具体的传承与创新方案。方案形式不拘一格,举办传统文化展览是一种选择,动手制作传统文化手工艺品是另一种可能,创作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同样可行。项目式学习展开之际,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适时提供必要支持与指导不可或缺。协助学生制定项目计划是起点,明确项目目标与任务分工需要教师参与,引导学生习得合作与沟通技巧亦是责任。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大胆创新,这一点必须强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这直接关联到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举例来说,当学生进入项目调研阶段,教师可引导其运用多种调研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观察,这些方法各有适用场景,学生需要学会收集信息并处理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着手设计项目方案时,鼓励其提出新颖独特想法和见解变得尤其重要,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育正蕴含于此。
三、完善动态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动态评价体系的完善对于初中语文课堂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具有基础性保障意义。现行常见的评价方式过度依赖考试分数,这种单一指标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及其综合素养的养成轨迹。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要求建立一种新的评价机制,这种机制必须是动态的、全面的,能够公正地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与最终成果,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学生的整体发展。强调过程性评价是该体系不可或缺的核心。过程性评价的价值在于能够实时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进展程度,精准识别他们在知识掌握或技能运用中遭遇的具体障碍,从而为教师调整后续教学策略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这种过程性评价:细致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行为表现、深入分析其参与小组讨论的质量与深度、系统评估其提交作业所体现的思维层次与完成度。举例说明,在“学习小组讨论”这一特定环节中,教师需要重点观察几个关键维度:学生发言的实质内容是否紧扣主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清晰度如何、与同伴协作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怎样、其思维反应的敏捷性与创造性表现如何。这些观察点直接关联着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应用水平。此外,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以及同伴间的相互评价活动。这种做法旨在培养学生对自身学习历程进行主动回顾与总结的习惯,长期来看有助于显著提升其独立学习的能力。该动态评价体系还必须高度重视综合性评价的实施。综合性评价意味着需要整合多维度因素进行整体考量,包括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与内化程度、关键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呈现的变化趋势。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多元主题融合体系,教师能够打通学科壁垒,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语文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创新项目式学习模式,能够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动态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 胡萍 . 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以《水浒传》为例 [J]. 嘉应文学 , 2025,(15): 182-184.
[2] 陈燕 . 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跨学科写作教学策略 [J]. 语文教育研究 , 2025,(01): 145-149.
[3] 张俊娟 . 基于跨学科理念的初中语文唐诗教学资源整合路径探析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14): 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