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孔立娜

邢台市任泽区第二中学

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中心任务,给初中德育工作赋予了新的标准,德育不再只是简单的规范灌输,而是要对学生品格、能力展开综合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和人文精神,是滋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宝贵土壤,不过在实际操作当中,德育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常常呈现出符号化、碎片化的嫁接状况,文化精神和育人目标之间存在壁垒,很难触及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探寻怎样在核心素养视域之下,创建起初中德育与传统文化系统性、内生性的融合路径,冲破当下的困局,激活传统文化的育人活力,这是一项具备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核心素养与德育及传统文化融合的内在契合

核心素养框架下的育人目标,与德育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具有高度同构性,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实质上是对个体精神品格的综合要求,与德育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不谋而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仁爱、诚信、敬业等伦理观念,以及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哲学智慧,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和精神滋养,传统文化不是静止的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价值实践的统一体,强调知行合一。这种特质决定了它与德育的实践性、体验性要求天生相融,能为核心素养的落实赋予具象的载体和情境的场域,让德育过程不再只是理论说教,而是走向文化浸润和品格生成的体验,进而达成三者在价值取向、育人目标及实践路径上的统一[1]。

二、重构教学内容实现多维度融合

(一)学科课程的渗透式融合

在语文、历史、艺术等相关学科,要跳出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介绍,转而深入挖掘和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语文教学可结合古典诗文,让学生体会家国情怀,历史教学要以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为基点,分析背后所蕴含的道德选择和文化精神,艺术课程通过书法、国画、传统音乐等,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工匠精神,这种融合不是附加的任务,而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学科知识的有机部分,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文化熏陶,领悟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同道德品质的涵养结合起来,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二)专题课程的模块化构建

就传统文化里具有很高德育价值的核心主题而言,可以开发出单独的模块化专题课程,像围绕“诚信”,“孝道”,“礼仪”,“节俭”这些主题,就可以规划成跨学科的系列课程,每一个模块都会把文学经典,历史典故以及思辨融入进来,从而构成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课程设计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去探究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途径以及如何付诸实施,这种模块化的构建形式,能够保证德育内容具备系统性且深入,不至于变得支离破碎,使得学生对于某个道德主题有全面的认识,还能将其同现实生活的联系起来,进一步提升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三)实践活动的体验式拓展

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行为,把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场域,组织学生参加传统节日庆典,去历史文化遗址游览,拜访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手工艺之类的活动,这些体验式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把抽象的道德观念变成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行为,亲身参与到这样的活动当中,学生不仅能够增长见识,而且会建立起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系,明白文化传承的责任,这种“行走的课堂”模式冲破了校园的物理边界,把书本上的知识同生活经验相连接,让德育过程变得更为生动,立体,富有感染力。

三、创新教学范式促进深层次内化

(一)情境创设与角色扮演教学

改变单向灌输知识的方式,用情境创设法把学生放进真实的道德难题或者文化场景当中,拿《论语》,《孟子》,历史故事里的经典片段来设计课堂短剧或者辩论赛,让学生扮演角色,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选择,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过程要依靠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自主思考并做出判断,还要跟同学交流观点,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经典,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分辨对错,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道德规范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活生生的,有温度的生命体验,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二)经典诵读与项目式学习

把经典的积累同探究式学习融合起来,创建起一种螺旋上升的学习闭环,开始的时候,通过晨读,课前诵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涵泳经典,积淀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引进项目式学习,促使学生围绕某个文化主题或者经典篇目,自行组建起研究小组,学生能够自主决定研究方向,既可以考证历史背景,也可以剖析人物形象,还可以探寻其现实启示等等,研究过程包含资料搜集,团队合作以及成果表现等内容,这样既保持了文化积累的厚度,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促使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构建,培育出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3]。

(三)评价机制的导向性革新

为了配合教学范式的革新,德育评价体系也要做出改变,评价的重点应当由知识记忆转变为过程体验与素养生成,可以采用成长档案袋评价法,记载学生在学习,实践,研究时的表现与反思,促使学生撰写文化随笔,学习心得,展现他们思考的深度以及观念的转变。

四、结语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德育与传统文化融合,属于一项系统性的革新工程,重点在于跳出表面的拼凑,转而达成内在的精神契合,路径的创新必须依托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范式这两个基本面,通过重塑课程体系来做到文化的育人广度和深度,再凭借改变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热情,从而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植入学生心灵,变成他们自身道德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样的过程须要教育者一直去探寻并操练,改良融合策略,进而形成出更具有时代性和实际操作性的德育新形式。

参考文献

[1] 史敬芳 , 陈加森 . 核心素养视域下班级管理与德育的融合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5,(17):17-19.

[2] 余清. 思政教育视域下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创新[J]. 华声,2024,(11):0071-0073.

[3] 孙立 , 周立明 . 由统合到分层 : 初中德育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华夏教师 ,2025,(06):43-45.

本文系任泽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4005)最终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