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入”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探索研究

作者

余芳

航天工程大学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入”使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根本使命在于引导学生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这一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核心路径,其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成效与学生成长方向是否牢固可靠。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严峻,各种社会思潮交锋激烈,加之青年学生认知模式、信息接收途径呈现新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解释力与浸润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使宏大的思想理论体系由教材文字走向学生心智,由知识传递升华为价值塑造,并在学生内心深处扎根发芽,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突破的重点与难点。因此“,三进入”不仅是一个实践路径命题,更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巩固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入”的现实困境

虽然“三进入”在政策层面受到高度重视,在具体推行中仍面临诸多结构性阻力与复杂挑战,亟待深入梳理分析。

(一)“进教材”:内容吸引力不足与时代适配滞后

教材作为知识传播的首要载体,在价值承载上肩负重大责任,但其建设环节仍存在显著局限性。内容选择吸引力不足,对青年关注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网络治理、就业困境等现实矛盾缺乏深度回应与价值引导,使得理论内容在学生认知中显得悬空无根。时代更新滞后问题明显,相较于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瞬息变化,教材内容体系迭代周期普遍较长,无法及时吸纳最新理论成果和社会实践案例,甚至出现与社会真实议题脱节的现象。在讲具体思政模块内容时缺乏新鲜案例嵌入。这种教材内容与现实环境间的隔膜,大大削弱了教材在学生认知体系中的现实参考价值与说服力。

(二)“进课堂”:教学模式以宣讲填灌为主

传统课堂模式的单向灌输倾向依然突出。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习惯采用“宣讲填灌”模式,未能有效运用案例教学、小组研讨、辩论探究等参与式策略引导价值探索过程,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疏离感。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场域缺失,教学过程缺乏真实互动场景,教师教学重心侧重知识概念传授,对学生个体困惑或情绪态度变化未能积极回应;而学生普遍倾向被动接收状态,缺乏主动表达与思想重构的课堂驱动力。部分思政课堂虽引入了“翻转课堂”等模式,却停留于表面形式操作,未能形成深度的思辨过程与价值对话。教师能力存在结构性短板。少数教师在应对热点话题和价值争议点时缺乏理论阐释勇气与分析深度;部分新教师教学能力与政治素养尚未成熟;思政教师工作量大负荷重又抑制其在教学革新与情感投入上的精力投入。

(三)“进头脑”:未能形成有效的价值认同

“进头脑”为“三进入”的归宿目标。面对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包含的价值观传递导向,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防卫现象或逆反情绪,将思政学习定位为应试任务和学分获取工具而非思想成长契机。部分学生对理论体系理解只停留在抽象认识阶段,缺乏形成牢固价值认同的情感体验与实践检验支撑。比如在讲述公民道德要求时,学生知晓概念内容,却对具体情境下如何应用原则或处理价值冲突难以形成明晰判断力。加之社会多元价值观干扰作用显著,在信息过载的网络社会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与消费至上等非主流价值以更具感官冲击力的形式持续干扰学生价值框架生成,削弱思政教育的思想整合效力。在“饭圈文化”、“躺平哲学”等亚文化冲击下,学生价值判断能力面临新的思想考验。

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入”实效的对策路径

提升“三进入”整体效能需形成以学生成长为核心,贯通教材优化、课堂再造、认知转化等多要素创新路径体系,以实现教育内容的认知触达、情感认同与实践内化的统一。

(一)理念引领:以“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强化教材建设的价值深度

教材优化需以提升政治引领力、内容亲和力与现实回应力为关键突破方向。1. 拓展内容资源整合框架:在以国家统编教材为核心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与高校特色打造体现“时代温度”的辅助教材群,如《新时代青年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读本》等读本;建设“三进入”案例资源库,动态更新社会发展热点事件作为教学素材。2. 增强教材表达叙事亲和力。在理论表述上强调概念关联现实场景,运用青年话语体系(如“圈层话语”、“网络梗”)辅助诠释理论内核;设计可视化导图、思辨讨论题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深化数字教材创新应用:开发具有虚拟情景模拟、互动学习路径的适应型电子教材;推动“教材 +”平台建设,关联在线讲座、文献链接和实景实践视频资源库,拓宽教材承载空间的知识纵深层次。

(二)场域重塑:以“主导性与主体性统一”驱动课堂教学革命

课堂革新需通过重构教学关系与活动模式,激活学生认知潜能与主体性价值探求意愿。1. 构建“问题导向型”教学逻辑。以当下社会现实矛盾与发展问题为教学起点,牵引课程内容组织,促进学生形成“发现问题—理解理论—价值判断”的认知闭环。2. 创新多元实践性教学形式:采用深度情景模拟活动(如乡村振兴决策模拟、生态治理听证程序再现);设置短视频创作等新媒体实践环节;开展红色主题戏剧演出与社区公民责任实践项目,以实践情境验证理论价值。3. 提升思政教师队伍“三位一体”专业能力。建立教师理论学习常态化机制、教学创新激励机制、实践经验分享平台协同体系;定期开展涉及社会舆情回应技巧、新媒体传播能力及心理疏导能力的复合能力培训。

(三)认知转化:以“内化与践行统一”构筑价值认同深层路径

实现思想内化要求推动知—情—信—行的价值迁移链条在个体认知结构中完整建构。​1. 深化情感体验式学习。推进沉浸式虚拟现实(VR)技术在思政体验馆的应用,营造“长征”、“脱贫攻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度情感场域;组织“家乡改革印记寻访”、“大国工匠精神对话”等亲历体验项目,用情感触动力强化价值认同建构。2. 构建内化过程的思辨澄清机制。创建“青年思辨堂”、“价值追问会”等机制化交流空间,鼓励表达真实思想困惑;教师通过设置价值困境案例(如职业道德与个人功利的选择冲突),指导学生运用理论体系的知识结构自主进行推理解惑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3. 拓展实践行为的内化评价机制。建立包含志愿服务记录、道德情境角色扮演表现和社会责任实践在内的思政行为发展档案;借助人工智能语言处理技术,对学生网络言论开展价值倾向评估反馈机制,形成理论认同向行为转化的外驱力监督闭环。

结语:

只有在认知引导与价值塑造的深层链接中构建教育场域,在实践创新与理论指引的融合中筑牢教育体系,“三进入”才能真正承载起培育理想远大、立场坚定、本领过硬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 求是 ,2020,(17).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 2019-08.

[3] 曲建武.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 ,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