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双减背景下美术与音乐融合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作者

赵娟 苏艺茹 谢佳利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梨花小学 751999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全面落地,教育工作的重心正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传统的分科教学虽具系统性,但容易陷入单一技能训练的窠臼,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共情与创造活力。将美术的视觉表达与音乐的听觉艺术有机融合,建立跨学科的综合体验课堂,不仅是响应政策号召的必然要求,更是释放学生天性、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美育协同:融合课程的核心育人价值

(一)激发通感体验,深化情感共鸣

通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意味着各种感官并非孤立工作,而是相互交织、彼此激发的。美术与音乐的融合课程,正是构建在这种认知规律之上,有意识地去打通学生的听觉与视觉通道。这种融合往往表现为一种双向的、可逆的审美过程。教师可以选择一段情绪特征鲜明的音乐作品播放给学生聆听,例如一段节奏轻盈、旋律欢快的乐曲,然后引导学生暂时放下所有绘画技巧的束缚,专注于捕捉音乐流入内心时所激发的第一印象。他们可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明快的黄色、活泼的橙色,用短促而跳跃的笔触,在纸面上记录下这种听觉带来的愉悦感。

反过来,当学生面对一幅构图宏大、色彩浓烈的油画时,他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画面中的节奏与力量。他们可能会选择用鼓声来对应画中沉稳的色块,用清脆的三角铁模拟灵动的线条,用声音的高低强弱来重现画面的起伏与对比。这个过程的核心目的不在于产生多么专业的画作或演奏,而在于训练学生将一种艺术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艺术语言的能力。

(二)赋能创造表达,减轻学习压力

“双减”政策的深层内涵之一,便是要减轻学生的无效负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以往的美术或音乐课,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对“像不像”、“准不准”等纯技术指标的追求中,这无形中给部分技能暂时不足的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和挫败感,使他们不敢动笔、不愿开口。而美术与音乐的融合课程,从其设计初衷上就弱化了这种单一的技能考核,而是强调即时的感受、个性化的解读和综合性的创造表达。在这类课堂中,评价标准不再是唯一和固定的,一幅根据音乐画出的抽象线条图,其价值不在于它画得是否工整,而在于它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小作者聆听时的独特心境;一段为画作配上的即兴节奏,其成功与否也不在于节奏是否复杂,而在于它是否捕捉到了画面的情绪基调。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创作过程,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天性。他们不必再纠结于技巧的藩篱,从而能够更专注于如何运用色彩、形状、声音、节奏等多种媒介,来自由地抒发自我情感。课堂氛围因此变得更加安全、包容和愉悦。学生在一种被鼓励和接纳的环境中,勇敢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每一次尝试都能获得正向的反馈。这种在创造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情绪释放,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减负”。

二、实践路径:融合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

(一)以情感主题为线索,重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有效重构意味着我们需要打破以往过于强调单项技能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去寻找能够同时连接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核心要素。情感主题或文化主题恰恰能够充当这样的桥梁,因为它们是人类共通的经验,能够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被表达和感知。比如中国民乐《金蛇狂舞》的喧闹热烈,或是西方古典音乐中某些轻快明亮的乐章,让学生分析音乐是如何通过节奏、速度、音高和音色来传递喜悦情绪的。然后自然过渡到美术创作环节,学生不再是被动地绘制一个具体物体,而是运用之前讨论和聆听所积累的情绪感受,自主选择能够代表喜悦的色彩,比如明亮的黄色、温暖的红色,并尝试用点、线、面等视觉元素来构成画面,表达这种抽象的情感。整个教学过程由一个统一的主题贯穿始终,音乐与美术的学习不再是割裂的两张皮,而是成为了学生探索和表达同一主题的两种不同工具和视角,知识的学习便融入了深度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探索之中。

(二)以多元活动为载体,创新教学方式

确定了融合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必须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真正动起来。这些活动应具备体验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音乐绘画接力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将个人创作变为集体游戏,一组学生首先根据一段音乐进行作画,一段时间后暂停,将未完成的作品传递给下一位同学,后者需要在前者的画作基础上,结合继续播放的音乐,延续并进行再创作。这个过程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即时反应能力、联想能力以及对他人作品的理解与尊重。色彩情绪盲盒活动则侧重于强化通感训练,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写着不同情绪词汇的卡片和对应的色彩材料,学生随机抽取一张卡片,然后不使用具象形象,仅运用抽到的色彩和抽象的形体,在纸上构建出这种情绪给人的视觉感受,其他同学则通过观看作品来猜测所表现的情绪。我为名画配乐活动则反向锻炼学生的艺术解读与转换能力,面对一幅经典画作,学生小组需要讨论其整体氛围、细节特征和可能蕴含的故事,然后尝试运用简单的打击乐器、人声或现有的音乐片段,为其创作或选择一段配乐,并阐述理由。这些活动共同的特点是弱化了竞争性,突出了合作与分享,教师在其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作为一个平等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习者,鼓励每一个大胆的尝试,保护每一次稚嫩的创造。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推进美术与音乐课程的融合,是对新时代美育要求的积极回应。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内心体验,通过跨学科的整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审美与创造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强 , 郝岩芳 ." 双减 " 背景下美术与音乐融合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J]. 问答与导学 ,2024(9):158-161.

[2] 颜甜 ." 双减 " 背景下音乐与美术融合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22(10):76-77.

[3] 余友兰 . 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与音、美教学有效整合[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4(12):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