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水墨里的兰亭雅集

作者

翟成吉

集贤县第一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 “群贤毕至”“流觞曲水”“感慨系之” 等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 “之”“以” 等虚词的用法及判断句、省略句等文言句式特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从 “乐” 到 “痛” 再到 “悟” 的情感脉络,背诵全文重点段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字工具还原兰亭集会场景,培养文本联想与想象能力,学会结合语境理解文言词句。

运用数据对比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王羲之对生死的哲学思考,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魏晋文人的风雅气度与生命意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会辩证看待时光流逝与人生价值的关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设定目标,既注重文言知识的夯实,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符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结合文本特点,将抽象的情感与哲学思考转化为可感知、可探究的内容,降低学习难度。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经过高一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理解简单的文言词句,但对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文人风尚了解有限,对 “死生亦大矣” 这种抽象的生命感慨缺乏共鸣。

我校 60% 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数字化设备普及率约 45% ,部分学生在课后使用平台资源存在困难。因此,教学设计采用 “线上预习 + 线下探究 + 分层作业” 的混合模式,课堂上以教室多媒体设备和触控屏为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字化教学活动中。

另外,高二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数字化教学手段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也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需要教师合理把控教学节奏。​

设计意图: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环境和年龄特点,使教学设计更贴合实际学情。针对农村学生的设备限制,采用混合模式保障全员参与;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发挥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同时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文本情感脉络,落实文言知识,理解作者在兰亭集会中的情感变化。​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宴饮之乐中蕴含的生命忧思,以及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体现的生死观。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学情确定重难点,重点聚焦于基础的知识和情感梳理,确保学生扎实掌握;难点则针对文本中抽象的哲学思考,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兰亭集会 3D 场景模型,选取与文本描述相符的 “茂林修竹”“曲水流觞”等元素,标注文中提及的方位和活动。

整理魏晋文人生活数据图表,包括当时文人的平均寿命、主要活动(如宴饮、赋诗、书法等)与现代的对比。

录制微课视频,内容包括王羲之生平、《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重点文言词句解析等。​

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创建班级学习空间,上传预习资料、微课视频、互动练习等资源。

学生:​

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观看 “魏晋风度” 专题视频,了解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特点。

预习《兰亭集序》,借助平台 “智能词典” 查询疑难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记录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教师提前准备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平台进行预习,既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又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便于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针对农村学生的设备问题,提供学校电脑室作为补充,保障预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45 分钟)

(一)情境导入:数字水墨还原雅集(5 分钟)

播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书画鉴赏” 专区的《兰亭集序》书法动画,动画中随着书法字体的逐行展现,配以轻柔的古琴音乐,学生在欣赏书法美的同时,感受文章的韵律。

展示 3D 复原的兰亭场景: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呈现动态的 3D 模型,学生可以看到茂林修竹环绕的曲水,文人雅士列坐其次,羽觞(酒杯)随波流转,有人提笔赋诗,有人举杯畅饮。教师结合模型讲解文中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的描述。

提问:“假如你是参与这场集会的文人,会如何记录这场盛事?你觉得王羲之的记录会有什么特别之处?”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书法动画和 3D 场景,创设沉浸式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魏晋时期的兰亭集会,让抽象的文本描述变得直观可感。同时,以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自然导入课文学习,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二)初读感知:文言知识闯关(10 分钟)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平台 “智能词典” 标注疑难字词,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开展 “词义配对” 互动游戏: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呈现 “毕”“咸”“盛”“临”等实词,以及 “全”“都”“盛大”“面对” 等释义,学生通过教室触控屏进行拖拽匹配。系统实时统计正确率,对于错误率较高的词语,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重点讲解 “之”“以” 等虚词的用法:结合文中例句,如 “暮春之初”“足以极视听之娱”“引以为流觞曲水” 等,分析虚词的不同含义和用法。播放平台提供的 “虚词辨析” 微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尝试翻译重点句子,如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等。​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朗读、互动游戏、微课学习等多种方式,落实文言知识。互动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实时统计功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针对性讲解;微课则能帮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虚词用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精读探究:情感脉络可视化(15 分钟)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 6 个小组,每组利用教室触控屏上的平台 “情感曲线” 工具,绘制作者情感变化图。横轴为文本段落,纵轴为情感强度,用不同颜色标注 “乐”“痛”“悟” 三种情感。

展示典型作品,引导全班分析:

“乐”:聚焦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的环境描写,教师展示平台提供的现代绍兴春季气候数据(平均气温、降水天数等),与文中描述对比,让学生体会王羲之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愉悦心情。再结合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分析文人宴饮的乐趣。

“痛”:分析 “俯仰一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所表达的时间感慨。播放平台 “人生百年” 时间轴视频(从婴儿到老年的快进影像),让学生直观感受时光的流逝,理解作者 “感慨系之矣” 的痛惜之情。

“悟”:讨论 “死生亦大矣” 的内涵,教师链接平台 “魏晋生死观” 专题中的《世说新语》典故,如 “王戎丧儿”“顾荣施炙” 等,帮助学生了解魏晋文人对生死的看法,进而理解王羲之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绘制情感曲线,将抽象的情感变化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结合气候数据、时间轴视频、典故等资源,从多个角度深化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关注农村学生的操作困难,通过小组互助保障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