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社会适应教育活动策略研究
沈国萍
邗江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225100
摘要:幼儿园至小学过渡阶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不仅象征幼儿即将进入更大的发展平台,同时也意味着进一步融入集体生活环境,正式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因此在大班幼儿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根据幼儿成长需求来科学规划社会适应教育,以便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基于此,本文对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社会适应教育活动策略展开了深入研究,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大班;社会适应教育;活动策略
引言: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使幼儿升入小学后逐步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幼儿社会适应性教育指向儿童在集体活动中需要掌握的各项综合能力,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与社会性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教师对此形成足够重视,并采用科学手段来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一、聚焦幼儿需求,规划教育目标
大班教师在进行社会适应教学的目标设置过程中,需要遵循幼儿的成长需求,按照循序渐进的目标维度来分别打造学习项目。以确保幼儿能够有序掌握各项能力,并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如此才能够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层次性、系统性以及结构性,避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适。而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即将进入更高的学习层次,面临的知识难度也与节奏大幅度增加。因此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以及集体归属感,以便于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习生活[1]。为此教师可以为幼儿打造以下活动与任务目标。
二、重视自我体验,优化教学方式
幼儿思维能力发展不足,对事物的认知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在开展社会适应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过度集中在理论层面进行教学,而是要注重加强课程的情境性、实践性以及体验性,确保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幼儿真实体验,帮助幼儿掌握参与社会活动的正确方法,并有效吸收丰富的成长经验,以此来有效保证课程整体质量[2]。
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打造区域游戏活动“我们的社区”,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分别扮演社区不同角色,如“居民”“清洁员”“交警”“售货员”等等。在活动期间除了要按照各自角色来完成任务以外,同时还需要了解不同职业的作用以及相关规则,要求幼儿在活动开展期间需要向同伴介绍参与社区活动时的各类注意事项,从而共同维护好“社区家园”。
三、拓展教育场景,参与社会活动
幼小衔接阶段,大班幼儿通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行动能力,并且与社会集体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需要教师引导幼儿以正确的方式去探索社会文化生活,并深入了解与人相处、集体活动以及公共场所中需要注意的安全、礼仪以及沟通技巧。为此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为幼儿开辟真实的社会学习场景,以便于促进幼儿更好地掌握集体活动规则,并实现社会性成长目标[3]。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社会合作的方式,与同一地区的小学、文化馆、敬老院、消防/卫生/安全等基层部门进行联系,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主题活动。如读书会、联欢会以及知识讲座等等。使幼儿能够与外界之间展开有效的沟通互动,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积累成长经验,为自身的社会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对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社会适应教育活动的开展策略展开了深入研究,强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对课程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并对教学活动与场景进行有效创新,确保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体验,进而为其今后步入小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孔晓微. 乡村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汕头乡村幼儿园为例 [J]. 文教资料, 2023, (24): 98-101.
[2]吴良辉.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J]. 幼儿100(教师版), 2024, (10): 63-65.
[3]谢冰清. 以社会热点建构幼儿社会性核心经验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3, 24 (05): 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