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中职学生家庭教育观念滞后问题及其现代化转型策略
孙慧妍
新疆阿勒泰地区师范学校 836599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我国辽阔的牧区,中等职业学校成为牧区孩子学习一技之长的重要场所,而且也日益成为促进牧区产业升级的关键平台。然而,与牧区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是,部分牧区家庭对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观念仍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牧区中职教育效能释放与学生成长的一大瓶颈。因此,转变牧区家庭的落后观念,适应现代化的办学需求,成为提高中职办学吸引力、激发学生内驱力,促进牧区复兴战略实施的基本需求。
一、牧区中职学生家庭教育观念滞后的主要表现
1. 教育价值认知偏差,对职业教育缺乏认同
牧区部分家庭对中职教育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存在典型的唯升学论思想,认为接受中职教育是一种失败之后的无奈之选。家长这种消极想法让孩子们对于学校的学习并没有信心,对于未来的技术培训更处于怀疑的态度,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志趣以及职业荣誉感,还会使学生缺乏在中职阶段找到确切的目标感以及进取心。
2. 人才观单一化,职业评价体系狭隘
以往游牧型社区的职业评价体系单一,加之许多牧民家庭成功观局限于狭隘的功利价值观念,导致他们穷尽一生也只想着要个铁饭碗或是成为牧业大户,这才会被认为家族的荣耀。但是,对于中等职业技术类学校所培养的新兴型人才——掌握现代养殖业技术,从事旅游业服务工作的服务人员、少数民族传统手艺的传承者和从事电子技术营销工作的电子商务人才等一系列不同的职业身份,其家庭家长均很难对其职业身份予以理解与认同,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职业不光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更是没有未来希望的,这也就成了学生职业生涯选择及个人生涯规划心理羁绊。
3. 教育参与度不足,家校沟通薄弱
相当一部分牧区家长将教育责任几乎完全寄托于学校,存在家庭教育角色意识淡薄的问题。他们认为将孩子送入中职学校便完成了主要教育任务,对子女在校期间的具体学习内容、技能训练进程、品德养成状况及面临的青春期困惑缺乏主动了解的意愿和行动。家校沟通渠道单一且频率低,家长会参与度不高,很少主动与班主任或专业课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家庭与学校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导致学生在成长关键期可能面临引导缺位的问题。
4. 教育方式传统化,缺乏科学引导
受传统父权威象思想影响,部分牧区家庭教育模式简单,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以命令或斥责为主、平等地交流沟通为辅,对于孩子的个性关注和内心需求感受为零,缺乏照顾孩子在心理和人格特质成长等方面的教育措施;在学习、事业方面也经常表现为过度的强迫或过分的忽略,缺乏让学生内心能够接受的教育策略,可能导致学生抗拒心理的产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规划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和睦与良性学习风气的形成。
二、牧区中职学生家庭教育观念现代化转型策略
(一)重塑价值,深化职业教育认同感
要多方合力,形成社会、学校与地方政府重新塑造牧区家长与职业教育观点和价值导向的局面。当地政府机构要制定并强力宣贯支撑牧区特色产业发展的职教利好政策,如开设专业培训项目、提高毕业生在家乡高质量工作保障的有效性、提高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地位以及奖励幅度等。中等职业院校继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以适应现代畜牧业、旅游观光业、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新兴的创意电商行业等的需求,及教学计划与实验大纲经常更新。大力宣传本地区中等职业学院学生靠过硬的专业技术实现创业,成为行业内领头人或成为推动本地牧民增收致富带头人的优秀个案,从而逐步打破家长和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增加家长对孩子中等职业教育的决策认可度。
(二)协同育人,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
为了促进牧区中职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沟通,我们要着力打造制度化、常态化、便捷化且富有实效的家校协同育人平台。第一,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明确家庭-学校反馈的时间、主要内容、方式、负责人。第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微信、钉钉等信息共享网络,定期分享学生生活报告、重要通知、家庭教育指导。第三,实施“教师牧区行”活动,安排老师根据计划到每片区域的家庭做实际访问,或利用中心区集中地点开小型父母会,面对面深度交流。第四,设立家长服务中心,开通咨询热线,及时回复父母的问题。第五,邀请积极且具有能力的家庭成员组成学校的决策咨询小组,使他们能够在专业、学生的管理和活动上听到他们的看法,使其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孩子教育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三)赋能家长,提升科学教育素养
提升牧区家长的教育素养是观念转型的核心基础。地方政府应把牧区家长教育纳入当地公共服务体系和教育发展规划中,给予专项经费和资源保障。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学校、妇女协会、青联、社区和社会等专业组织构建城乡牧区的家长教育支持网络。针对牧区家长普遍面临的实际困惑,开发系统化、阶梯式、本土化的家长教育课程资源。既要具有深刻的内涵又浅显易懂,并且有大量的牧区家庭情境,注重实操性。依托文化宫、村活动场地、学校家校联合等形式通过线上、线下开设论坛讲座、研修培训、经验座谈会等形式,为家长创造学
习交流的空间。
(四)优化方法,倡导尊重与引导并重
推动牧区家庭教育方式从传统权威型向现代民主型转变,核心在于传播并训练“尊重与引导”并重的教育艺术。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长教育要系统地对家长进行以科学家庭教育、心理学原理和交谈技巧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和培训,核心目标是使家长了解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自主意识发展的必要,同时重视倾听他们的声音,采用角色模拟、情景演练、案例讨论等形式,教授他们掌握非暴力交谈技巧,鼓励他们在选择子女学涯、爱好、职业等关乎孩子未来的人生重要问题上,能够平等地坐下来与孩子商量、尊重并肯定孩子合理的意见和个性特长,变“替你做主”为“帮你分析、共同决策”。教育和指导他们学会恰当的行动界限和可期待的界限,在肯定子女一定自由的同时,让他们认识到明确的应该做到的或不该做的标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纪律性。
总之,推动牧区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转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关乎牧区振兴与代际发展的深刻命题。只有社会、学校、家庭齐心协力才有力量,只有冲破旧思想的束缚,认清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构建学校和家庭联合办学的局面,并真正提升父母的科技素质水平,才能营造出一个有利于牧区中职学生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媛 . 初中农牧区学生心理韧性培养与家庭教育策略研究 [J]. 环球慈善 ,2025(1):0286-0288.
[2] 黄颖 . 家校协同背景下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5(4):41-43.
[3] 宋晓红 , 李珍 . 心理弹性在中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5(1):43-47.
本文系2024 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研项目《家庭教育研究课题题目农牧区中职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立项编号:jtjy–dztj–202419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