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与农艺技术升级策略
赵茂森
额木庭高勒苏木人民政府 029419
1. 引言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东与黑龙江省、吉林省毗邻,兼具山地、平原、丘陵等多元地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兴安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技术应用滞后等突出问题。如何依托地缘优势与资源禀赋,通过产业链延伸与农艺技术升级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兴安盟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议题。
2. 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现状与挑战
2.1 产业链现状
兴安盟地处“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农业区”,形成多元产业体系但产业链矛盾突出。以科右中旗“二龙屯小米”为例,初级农产品占比超 70 % ,8 0 % 以上以原粮销售,精深加工产品不足 1 5 % ,良种繁育与品牌营销薄弱,利润集中于流通环节。全盟虽有“兴安盟牛肉”等区域品牌,但科右中旗“二龙屯小米”存在运营分散、标准不统一问题,电商搜索量仅为同类知名品牌 1/4,溢价能力弱。科右中旗生产端以家庭承包为主,规模化经营率 3 5 % ,加工企业小而散,物流半径大,产销信息不对称,杂粮旺季滞销风险较高。
2.2 主要瓶颈
物流成本对科右中旗等偏远地区制约显著,全盟冷链覆盖率不足2 0 % ,科右中旗生鲜损耗率达 3 0 % (高于全国 7 个百分点),蔬菜物流成本占售价 4 0 % 。产销对接方面,科右中旗农牧户户均草场 200 亩,但规模化主体带动农户比例不足 2 5 % ,订单农业覆盖率 20 % ,羔羊、黄玉米等常滞销。附加值偏低源于技术与品牌短板:科右中旗加工以初级为主,粮油企业研发投入占比 0 . 6 % ,“二龙屯小米”电商搜索量仅为“沁州黄小米”1/5,终端价低 4 0 % - 6 0 % ,品牌价值待释放。
2.3 延伸路径
针对兴安盟特点,产业链延伸需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精深加工强链。依托玉米、大豆等资源优势,发展淀粉糖、植物蛋白等精深加工,推动“粮仓”向“厨房”“车间”延伸。例如,科右中旗通过引进玉米深加工企业,将玉米转化为速冻食品、休闲零食,附加值提升4 倍。二是电商赋能拓链。借力“互联网
”,构建“产地仓 + 直播电商 + 社区团购”模式,缩短流通链路。2023 年,兴安盟通过“网红助农”活动,实现杂粮杂豆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 120 % ,其中“突泉小米”电商渠道占比提升至 3 5 % 。三是品牌整合壮链。以“兴安盟生态农产品”为母品牌,整合区域资源建立统一标准体系,强化“大兴安岭生态圈”“零污染”等差异化卖点。
3. 农艺技术升级的关键方向
3.1 技术需求
兴安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均降水量 300-500 毫米,水资源短缺与耕地质量退化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升级需求集中在三方面: ① 智慧农业:在科右前旗等粮食主产区推广“物联网 + 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土壤墒情监测实时调控滴灌水量,可节水 3 0 % 以上,玉米单产提升
。② 节水技术:针对200 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示范推广浅埋滴灌、喷灌等技术,配套水肥一体化设备,使水资源利用率从 45 % 提升至 7 0 % 。 ③ 绿色防控:在乌兰浩特市蔬菜基地应用“太阳能杀虫灯 + 性诱剂 + 生物农药”组合技术,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 6 0 % ,蔬菜农残合格率达 9 8 % 以上。
3.2 应用案例
无人机植保在兴安盟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全盟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500 台,服务面积突破 300 万亩。以扎赉特旗为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专业飞防队为小农户提供统防统治服务,每亩作业成本较传统人工降低 15 元,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 10 倍。物联网监测系统在设施农业中成效显著,突泉县设施农业园区通过部署温湿度、光照传感器,结合智能温控设备,使果蔬成熟期提前10-15 天,产量提高 2 5 % ,错峰上市溢价达3 0 % 。品种改良方面,兴安盟农科院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展大豆耐密植品种选育,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兴豆 10 号”等高产抗病品种,亩产较传统品种提高 1 8 % ,适宜机械化作业特性契合当地规模化种植需求。
3.3 推广难点
技术推广面临“三重矛盾”:一是农户认知鸿沟,全盟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 52 岁,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 6 8 % ,对智慧农业等新技术接受度不足 40 % ;二是资金投入缺口,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每亩投资约 1500 元,农户自筹能力有限,财政补贴覆盖率仅 5 0 % ;三是服务体系薄弱,全盟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人均服务面积超 2 万亩,且知识结构老化,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技术人才匮乏。
4. 产业链与技术协同发展的策略
4.1 政策支持
针对兴安盟边疆民族地区特点,需强化政策精准性: ① 差异化补贴:对冷链物流中心建设给予 30 % 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对智慧农业设备购置实施“先建后补”,单台套补贴上限提高至设备总价的 40 % 。 ② 基础设施升级:实施“兴安通链”工程,三年内新建产地仓10 个、冷链物流节点5个,打通“田间地头—加工园区—消费市场”物流通道。 ③ 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 合作社 + 农户”订单模式,通过保底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使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 30 % 以上的收益。
4.2 科技赋能
建立“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创新体系: ① 联合攻关: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等机构,在兴安盟设立杂粮杂豆、草食家畜等产业研究院,重点突破精深加工、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 ② 人才培育:实施“兴安新农人”计划,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2000 人次,建立“土专家 + 科技特派员”服务网络,每个嘎查(村)配备 1 名技术明白人。 ③ 数字赋能:建设兴安盟农业大数据中心,整合土壤、气候、市场等数据资源,为农户提供“种植决策—投入品采购—产品销售”全链条数字化服务。
4.3 产业融合
在三产融合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方面,兴安盟依托各旗县资源推进“农业+ 文旅 + 贸易”多元融合。科右中旗以巴彦敖包旅游度假区为引领,整合草原生态、蒙古族文化与农业资源,开发“草原牧歌 + 农耕体验”产品,周边布局采摘园、手工坊,带动“二龙屯小米”等农产品销售增长 1 8 0 % 。布拉格台嘎查林果基地采用“林果种植 + 林下经济 + 休闲观光”模式,种植特色果树并套种中药材,配套加工和旅游线路,农产品综合附加值提升3 倍以上。同时,科右中旗依托区位优势探索“跨境农业 + 电商”,通过中欧班列试销有机羊肉、果脯等,2023 年对俄出口额达 800 万元。该模式激活了当地“生态 + 文化”资源价值,让农户从多环节获益,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本。
5. 结论与展望
兴安盟的实践表明,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与农艺技术升级是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数字技术赋能生产效率、品牌整合拓展市场空间,可有效破解“资源丰富—产业低端”的发展困境。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深化科技合作、培育新型业态,特别是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拓展跨境产业链,推动兴安盟从“农业大盟”向“农业强盟”跨越。随着碳汇农业、预制菜等新业态的兴起,兴安盟可探索“生态价值 + 产业价值”双实现路径,为北方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范式。
参考文献:
[1] 罗娜. 在乡村振兴中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探讨 [J]. 现代商业研究 ,2025,(03):28-30.
[2] 陈钰仁 . 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实践分析 [J]. 农业产业化 ,2025,(01):4-6+19.
[3] 周丽 . 基于乡村振兴的特色农产品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和对策 [J]. 南方农机 ,2025,56(01):117-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