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幼儿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作者

邵连霞

会宁县第五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 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积极作用中得到发展。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实际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带给人们许多方便,教师在组织数学活动时要联系实际,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点,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要将课程游戏化,结合幼儿最喜爱的游戏,简化教学,调动幼儿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探索活动,寓教于乐,从日常教育中感受数量间的关系,感知粗细、长短,学习测量,帮助幼儿踏上数学世界的第一道门槛。

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数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形状和数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概念。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作为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而生活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应该以生活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地开展幼儿游戏化课程。1.在日常体验中感知数量关系。把生活本身当作一种教育来进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从生活中感受到知识。从生活入手进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将课程内容融入一日生活中,帮助幼儿认识环境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存在。例如,从放手绢、放杯子的这种小活动开始,教师让幼儿找到自己茶杯的位置,数一数共有多少杯子,自己的杯子在第几排第几个。通过教师引导几次后,幼儿逐渐能够在相应的位置找到自己的茶杯。又如,在吃饭前,请幼儿根据吃饭人数分配碗筷,学习生活中人与物的一一对应。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到处可见,上楼梯时,幼儿要回想自己居住的楼层,再摁下相应的数字;坐公交车要根据自己的路线选择相应的公交车。 2.在劳动中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根据需要,逐渐深化数学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大班的幼儿学习整理桌面,将三角形的积木放在一起,然后再根据三角形积木中不同的颜色进行二次分类,达到精准分类的目的。又如,值日生在给同学准备当天需要的毛巾时,需要先清点当日的班级总人数,再整理出相应人数的毛巾。整理桌面、为班级做事情等都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劳动行为。教师与家长都要做有心人,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知道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幼儿体验劳动快乐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数与物的关系,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开展数学类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在园最主要的活动。游戏的乐趣可以充分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以便课程顺利地开展。而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将数学知识点融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不断增进知识基础和数学操作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适宜的数学游戏活动能不断激发幼儿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不断催生新的活动。例如,在大班《认识时钟》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正确感知时间。首先,向幼儿展示哪个是秒针,一起观摩它转一圈就是一分钟,分针转一圈就是一小时,然后通过转动分针让幼儿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鼓励幼儿认识整点与半点,说出整点时分针指向哪里,半点时分针又会指向哪里。教师为了让幼儿正确理解一分钟有多长时间,可以请 幼儿试着在一分钟的时间内迅速画一幅画,或者试着计算跳绳一分钟内能跳多少次。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幼儿正确感知时间,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可操作的游戏活动。因此,数学知识的游戏化可以更好地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除此之外,情景式游戏也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像大班幼儿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后,教师可以把超市场景搬到课堂,请幼儿扮演顾客和收银员,用制作的点数素材卡片来帮助幼儿练习识数,看看自己能在超市里买多少水果和糖果。比起单纯的数 数,这样能让幼儿在玩中渐渐掌握数字知识。教师要懂得运用游戏材料,贯彻课程游戏化理念,使幼儿 保持对数学探索的积极性。

三、投放挑战性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尽量为幼儿创造广泛的数学操作体验,利用多样的材料操作活动,帮助幼儿掌握数学的直接经验,久而久之形成数学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数学游戏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 为了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教师要有意 识地投放具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例如,中班幼儿刚刚认识梯形,教师投放了多种有关“梯形”的小游戏,有多种图形组成梯形的拼图游戏,有在许多图形中圈出梯形的游戏,还有给 梯形按照颜色大小等进行分类的游戏活动。多样性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让幼儿玩了一个游戏还想再玩一个。当幼儿基本掌握梯形后,教师要深化数学游戏,要求幼儿将梯形在内的许多图形一起拼“小花”“大象”“城堡”等,并使用记录表记录“城堡”中梯形有几个、圆形有几个。将数量学习与分类学习整合起来,满足幼儿日益增长的探索需求。当然,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也要给予指导和回应,帮助幼儿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而不 是一味地考验测试幼儿。只有通过师生双方互动,才能让幼儿体会到快乐数学的真谛。

四、营造家庭中的数学环境,提高幼儿的数学水平幼儿的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也离不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启蒙,仅仅依靠教师是不够的,家庭的氛围和引导是不可或缺的。既然生活与数学相关,父母在陪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适当渗 透数学游戏,可以尽早塑造幼儿的理性思维和逻 辑观。例如,做饭的时候,锻炼幼儿学习洗菜,比一比哪个蔬菜大哪个蔬菜小,是土豆还是茄子。父母要做到细心、耐心,与教师相比家长和幼儿生活得更久,感情也更深,同时带来的影响也更大。家长 把思考的习惯传递给幼儿,幼儿就会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奥秘,哪怕只有自己一个人也可以琢磨得很开心。

总之,幼儿数学教学随着时代发展也开始呈现课程游戏化的趋势,教师要联系幼儿的一日生活,从生活场景寻找并发现数学的真谛,帮助幼儿打好数学学习基础。同时,教师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帮 助幼儿理解数理知识,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鼓励幼儿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总结,从而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数学水平。

课题项目: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幼儿生活中的数学教育研究》,课题立项号BY[2022]G0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