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礼记》中庸思想的哲理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作者

梁佳芮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中庸思想、《礼记》、哲理内涵、和而不同、和谐社会引言:《礼记》所载的“中庸”思想,是儒家哲学的核心精髓,影响深远。它绝非简单的折中妥协,而是一种追求内心平衡、行为适度、关系和谐的深刻哲学智慧与实践准则。这种智慧要求个体在动态环境中,通过持续的道德修养与权变,实现天人合一。本文旨在系统梳理该思想的历史脉络与核心哲理内涵,并着重探究其在现代企业管理、生态保护、社会治理及个人道德实践等领域的应用价值与重要启示,以期彰显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一、中庸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在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这一思想最初是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而被提出。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行为处世的准则,强调过犹不及,即在行为和决策上寻求平衡点。孔子的孙子子思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撰写了《中庸》,对“中庸”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并提出了“五达道”、“三达德”和“九经”等概念,以此来阐述如何在封建社会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

进入汉唐时期,“中和”一直属于礼学诠释的范畴,主要着眼于圣王如何用中、执中,强调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这一时期,《中庸》作为《六经》之一,与宗教礼仪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

到了宋代,随着理学话语的形成与发展,“致中和”的群体从圣王向士大夫扩展,强调从下而上的自我培养。宋代理学家,如程朱,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诠释,不仅继承了以往重视社会秩序、节制情欲的传统,还拓展出重视个人修养工夫的一面,强调礼乐刑政与道德性命的融会贯通。宋儒的《中庸》学以“理”释“礼”和“中”,使《中庸》学既能够继承早期儒家思想,又实现对儒家传统的思想超越。

《礼记》中的中庸思想经过系统化阐述,逐渐发展成为儒家为人行事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

二、中庸思想的核心与特征

(一)中庸思想的核心

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一种道德行为的平衡,即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追求“和而不同”的中和境界。例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于道德行为的精细把握,旨在通过恰到好处的行为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完善。中庸不仅是一种方法论原则,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它要求人们在实践中保持一种开放性,即因人而异、因时而动、因地制宜的实践智慧。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于“中”的深刻理解,即通过不断地调整和适应来达到一个内心自由于现实应事接物行为上的表现。《礼记》认为,礼的主要功能是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辨”和“别”,通过礼治实现社会和谐。中庸之道在这里体现为一种实现社会秩序井然的原则,强调通过礼的实践来维护社会关系的和谐。中庸思想还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通过持守“中庸之德”,调节个人利害和生活,达到心正,涵养仁德。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内在修养的重视,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和修养,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道德提升和社会责任。中庸思想还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强调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庸思想的特征

《礼记》强调中庸是理想人格的实质,其中“中”代表人格价值实现的完满性,而“和”则体现为中的人伦关系,即两端同达于义的状态。这表明中庸不仅是一种道德或行为上的准则,也是人格发展的核心。中庸思想强调“执中”,即持守善德,恰到好处,以及“时中”,因时而变。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于适应时代变化和个人行为调整的重视。书中认为礼的主要功能是对社会关系进行辨别和分类,通过礼治实现社会和谐。中庸之道在实行礼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强调以礼为基础,努力实现和谐社会。《礼记》中庸不仅关注外在行为的适度,也强调内心的真诚和自我完善,涉及到“诚”的概念,将“诚”视为成德之境界和天道之本质。

三、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方面,中庸思想提供了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社会治理以及个人修养的有效途径。

中庸思想强调的“和而不同”原则,在企业管理和组织运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基于中庸视角的当代企业管理强调以“诚”为核心观念,通过过与不及、和而不同等经典思想与管理相结合,使管理活动增添了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形成了温馨的灵魂港湾。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提升了组织效能,还促进了员工行为中庸化,即个体行为与他人、自身及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水平,这对组织效能有着积极、广泛和普遍的影响。

中庸思想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展现出其独特价值。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是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一个具体应用案例。这一理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一体共生关系,反映了中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指出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实现共生的关系。正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体现

中庸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也有重要启示。如文献所述,“执中而知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和而不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这表明,中庸思想通过强调适度、整体和谐性,为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依据,对当前建构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四、中庸思想融入到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实践

摘录:“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一种平衡、适度、不偏不倚的处世原则,以及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心灵与行为的和谐统一。孔子论中庸 , 首先定义 " 中庸之德 ", 然后赋予其 " 中正 " 和 " 不损 " 双重规范: 由于中正," 中庸之德" 应普遍遵循; 因为" 不损"," 中庸之德" 不可逾越。从修习讲,持守" 中庸之德", 是调节个人利害和生活, 达到心正, 涵养仁德; 从践行论, 持守" 中庸之德",做到行正 , 实现公道 , 维护社会秩序。" 中庸之德 " 既是 " 中正之道 ", 亦是 " 不损之德 "。其" 不损 " 的行为原则 , 只是 "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其 " 中正 " 的功能发挥 , 就是日用伦常。在日常的行为处事过程中 , 中庸的实践活动体现于权变时中的生活态度 , 执两用中的处事方式 , 和而不同的人生境界。执两用中的中庸的实践方式 , 绝不是简单地折衷主义 , 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 而是最高的德行。

(一)个人修养建设

摘录:“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1. 诚信为本:《中庸》以“诚”为核心,强调通过修养达到“至诚”的品质。在个人修养中,应注重诚信,做到言行一致,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基础。

2. 慎独与自省:《中庸》提倡“慎独”,即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做到正确的事情。个人应培养自我反省的习惯,通过内省来提升自我认识和道德修养。

3. 知行合一:《中庸》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在个人修养中,应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结合,通过实际行动体现所学知识。

(二)职业道德建设

摘录:“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1. 公正无私:中庸思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要求在职业活动中,应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同事,避免利益冲突和不正当竞争。

2. 适度守中:在职业发展中,应追求适度进取,不盲目追求极端或过分保守,而是在保持专业精神的同时,也要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3. 领导力与德治: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学习和了解中庸思想,对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及其为官执政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领导者应以身作则,以德治国,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关怀,促进组织和谐与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黄伟 . 简析中庸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J]. 科技信息 ,2008,No.282(34):172-173.

2] 迟成勇 . 论中庸的伦理意蕴 [J]. 西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No.83(0

[3] 张秉楠 . 礼——仁——中庸——孔子思想的演进 [J]. 中国社会科学 ,1990(04):3-12.

[4] 鲍宇 . 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蕴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119-120.

[5] 赵海 . 浅析《礼记》中庸思想及其启示 [J]. 新西部 ( 下半月 ),2008,No.127(12):11+8.

[6] 黄星星 . 孔子“中庸”思想的道德指向 [J]. 伦理学研究 ,2020,No.110(06):21-27.

[7] 顾 广 芳 . 孔 子 思 想 中 的“ 中 庸 观 ” 及 其 当 代 价 值 [J]. 佳 木 斯 职 业 学 院 学报 ,2016,No.160(03):74-75.

[8] 谢金林 , 江萍菊 . 孔子中庸思想的诠释及其现代意义 [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04):19-22.

[9] 潘斌 . 试论《礼记》的中庸和谐思想 [J]. 历史教学问题 ,2007(05):76-78.

[10] 杨锋刚 . 论孔子的“中庸”智慧 [J]. 广西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6(06):43-48+58.

[11] 邓球柏 . 论中庸之道 [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0(06):40-46

[12] 董剡筠 . 论“中庸”思想对当代和谐理念的启示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No.219(10):96-98.

[13] 苏俊霞 . 孔子的中庸思想解读 [J]. 齐鲁学刊 ,2014,No.240(03):38-42.

[14] 肖枫 , 郑宏宇 .“ 中庸” 思想的现代释义 [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7,No.28(02):9-10+33.

[15] 甘纪华 . 孔子中庸哲学的双重内涵 [J]. 改革与开放 ,2010,No.297(12):194-195.

[16] 李 若 仪 . 浅 谈“ 中 庸 之 道 ” 的 精 神 内 涵 与 当 代 价 值 [J]. 青 年 文 学家 ,2016,No.591(27):193.

[17] 丁晓宝 , 陈雄 . 孔子之道的“中庸”原则 [J]. 文教资料 ,2013,No.616(20):79-81.

[18] 柴亚琼. 《中庸》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郑州大学,2021.

[19] 李长真, 张芳.《中庸》的儒家思想及道德启示[J]. 芒

[20] 刘道岭 .《中庸》的哲学思想 [D]. 山东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