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启蒙主义的概念梳理和哲学论述

作者

范晴晴 孙珈琪

杭州师范大学

一.何为启蒙主义

“启蒙”在法语中的词汇是 ,原义为“光明”,英文语境的“启蒙”词汇为 Enlightenment,据其词根 light 来看其亦有关“光明”的含义。该词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在西方文化与历史中,这种“光明”指代的是“上帝之光”或“信仰之光”,自《圣经》第一日“神说要有光,便有了光”,光明就成为伴随人成为一种至高的信仰的存在。西方启蒙的历程始终伴随着对宗教的批判,中世纪的基督教义确立并掌握着至高无上的神权,禁锢着人的思想和行动,文艺复兴蕴含的启蒙思想便是对神权禁锢的反抗。17 世纪欧洲知识界掀起一场获得广泛拥护的思想运动和信仰运动——启蒙运动,把有关上帝、理性、自然、人等多种概念综合为一种世界观,引发艺术、哲学、科学即政治等多方面的观念革命,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再次丰富着其含义。在西方的发展史上,“启蒙”是与作为历史进程的“思想运动”“信仰运动”“理性运动”相伴产生的。综合来看,启蒙可以被归结为“颠覆一切神秘的理解”1,是向迷信、狂热和偏见宣战,它的目的即实现“非神圣化”,其伴随的是不断的批判,否定一切生成占据更高秩序的东西。

在汉语的词源和传统语境中,“启蒙”呈现出和西方不同的涵义,按《辞源》的解释是开导蒙昧,使之明白贯通,依据诸多词典的解释综合来看,汉语“启蒙”的总词义指向“教导蒙昧”“开导蒙昧”,预设着启蒙主体对启蒙对象的影响。从内容来说,“启蒙”注重伦理和道德训诫,强调教化意识。

“启蒙主义”一词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潮中炙手可热,然而并未形成系统、明确、完整的理论体系。“启蒙”经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八十年代主体性思潮的两次大规模讨论,被赋予中国化的语义内涵,从西方启蒙运动内涵的“理性”“信仰”“宗教”“自然法”“宽容”等核心概念征用改造为与“民主”、“科学”、“人道主义”、“自由平等”的相关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教化大众,以精英意识来改造国民性,同时以精英意识来反传统,批评保守主义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与‘赛先生’旗帜,简言之,同时视民众和知识分子为被教化、改造的对象”2,为人生、为社会的进步主张构成了现代文学启蒙主义理论的中心话语。到了八十年代,反思文革和过度集权政治的社会情绪促成了文学对个人的重新发现,“人情”“人性”“人本主义”等观念诉求激活了启蒙主义话语,形成了一股新的社会思潮。启蒙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书写中带有从蒙昧、压抑状态走向主体意识觉醒的内核,“人”成为启蒙的核心概念。

二.启蒙主义的重要内涵

1. 理性

“理性是头脑面对疑难问题时进行的有序思维活动”3,在启蒙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上,17 世纪的启蒙运动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理性的概念,启蒙运动也因而常常以理性时代而著称,理性成为衡量一切观念、学说的标准。理性是一种普遍的探究和怀疑的心态,是人认识自我和世界的重要思维工具,借助理性人们思考各种传统的观念和既定的秩序,思考存在的意义和合理性。

2. 批判的态度

福柯曾对“批判”和“启蒙”的关系作出辨析,在其定义中,“批判是在近代西方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思考、说话和行为的方式”,它建立在与被统治对立的位置上,“怀疑、挑战和限制统治艺术,寻找它们的尺度,改造它们,希求逃脱它们,或者起码置换它们它本质上是一种不从,它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形式,一种道德的和政治的态度,一种思想方式”4,这些被总称为“批判的态度”。总结说来,批判就是不被统治的艺术。批判“确定在什么条件下运用理性才是正当的,以断定人们所能认识的、应该去做的和准许期望的东西”5,对理性的不正当使用,加上想象,产生出教条主义和他律,而当理性被正当运用。“批判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本记载在启蒙中已成为举足轻重的理性的日记:反之,启蒙则表明批判的时代。”6

3. 宽容、自由、民主、平等

启蒙承诺的是一个开放自由的世界,人生而平等,有思想、言论和行为的自由,伏尔泰对民主的提出过哲学论述,强调自由与平等观念,坚信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基本的自由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思想自由,批评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压迫,主张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体制,使人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追求幸福。在思想信仰上,人不再受到教会和权威的禁锢,宽容自由的追求个人信仰。

4.“人”

上述所说的种种围绕“启蒙”展开的核心概念,依托于的主体是“人”,在西方启蒙思想的发展过程中,“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概念总是处于一个密切沟通的关系中。文艺复兴最早将人从基督教教义的“语言禁锢”中解放出来,反抗基督教遏制人欲的教义,提出“人”“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欲”等一系列人本主义口号。在启蒙话语对“人”的发现中,“人”不仅是人欲,也是人的自由和自由意志,笛卡尔哲学的出现,是西方近代启蒙价值重建的重要阶段,其提倡的“我思故我在”,包含着启蒙思想的两大基础原则,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的“我”的存在,肯定了人本主义原则,底色是个人主义;其次“我思”以肯定思想作为人的本质从而确立起理性主义原则,这便是从人的自我意识角度确立起来的理性。

5. 进步

进步是一种与时俱进、向前发展变化的观念,相信进步概念的启蒙思想家认为进步不仅在物质层面,还有知性、道德、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对人性和社会文明作出积极的评价,人类状况在历史进步中得到改善,人类运用理性可以不断揭示社会的法则和结构,更有力的主导个人和自然、社会的发展。

三.康德的启蒙思想论述

欧洲 17-19 世纪的启蒙运动涌现了许多论述启蒙思想的哲学家,其大多围绕自然神、宗教、科学、政治体制展开讨论。其中,康德于1784 年撰写了《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的文章,以其深厚的哲学理论对启蒙问题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和深刻的反思,提出所谓启蒙就是“脱离人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7 康德在形成了三大批判的哲学体系后,晚年开始思考“人是什么”的问题有关,以人的立场思考时代的问题,捍卫人的尊严。因此康德的哲学体系中透露着浓郁的人本主义气息,它通过对启蒙定义、要求、途径展开独特论断,将启蒙主义的思想概念带向更明确的道路。

康德在其文章中对启蒙的三个层面加以论述。首先,启蒙是“脱离不成熟的状态”;其次,路径为“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最终实现由他人引导走向“自我启蒙”。在康德看来,启蒙是一个经由理性找寻“出口”的过程,以摆脱人自身的不成熟状态或未成年状态,不成熟状态不是由于缺失理智,而是对自己的理智缺乏信心,需要依赖他人的引领才能运用理性,而无法对理性独立运用,那么这种状态就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了”。康德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状态:当书本代替我们的知性时,某个精神首领代替我们的意识时,医生为我们决定我们的食谱时,我们就处在“未成年”状态。福柯将其总结为,“‘启蒙是由意愿、权威、理性之使用这三者的原有关系的变化所确定的。”8

康德的启蒙思想我认为有两点较为重要:一是强调理性,人必然可以通过运用自己的理智摆脱不成熟状态;二是认为启蒙最终是实现“自我启蒙”,康德并未否认存在一部分先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对他人进行启蒙,向公众传播价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然启蒙最终是要实现“自我启蒙”,人民逐渐获得自由,符合本性和目的地发展,超越了通过他人引导而启蒙的初级层面,因而看来,康德的启蒙思想在理论递进性和实践性上更加完善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