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永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构建在的问题与实践路径

作者

胡先云

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体系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目前,永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存在目标规划不清晰、课程设计不统筹、教材衔接不到位、教学要求不分层等问题。为此,需要统筹规划构建一体化培养体系,优化设计差异化课程方案,整合内容形成系统化教材体系,分层施教实施递进式教学策略,从而构建具有永州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思想基础。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培养体系

课题基金:本论文是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立项课题《永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YJK2023A04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体系,能够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永州市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永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一体化的宏观规划

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培养目标相对独立,彼此之间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小学侧重于养成教育,初中强调思想品德,高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大学则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缺乏统一性,导致思政课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尤其是初中、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更需要思政课的引领作用,但由于培养目标不统一,无法有效衔接大学阶段的理论学习,思政课的育人成效大打折扣。

(二)课程衔接缺乏差异性的统筹设计

目前,永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普遍存在“碎片化”倾向,课程内容相对独立、缺乏整体规划,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课程难度和深度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导致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比如,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内容过于简单,初中阶段略显枯燥乏味,高中阶段则偏重应试,大学阶段理论色彩浓厚,各学段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差异性,难以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1]。

(三)教材衔接缺乏整体性的内容安排

大中小学思政课使用的教材虽然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不同学段教材存在内容重复、脱节、前后矛盾等问题。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的解释说明不一致,政策取向和价值导向欠缺连贯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不够系统全面,难以形成完整、严密、有说服力的理论逻辑体系,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大中小学教材在体例编排、版式设计等方面差异较大,未能体现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四)内容衔接缺乏层次性的教学要求

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学校和教师对思政课教学要求定位不高、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缺乏鲜活生动的案例材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式单一,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缺乏生本互动和探究实践,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未能建立科学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特别是高中阶段,受高考压力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政课沦为“副科”,课时被挤占,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思政课教学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取得良好的育人实效。

三、永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统筹规划,构建一体化培养体系

要从全市教育工作大局出发,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提出思政课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举措。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学校办学定位相统一、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统一、与学生全面发展相统一,确保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统筹考虑各学段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科学设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初步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比如,小学注重政治认同、道德情感培育,初中强调理想信念、法治意识养成,高中侧重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构建全学段一体化、有差异、有重点的育人格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2]。

(二)优化设计,完善差异化课程方案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在课程结构优化完善环节,要注重思政课的主干性、前置性,在语文、历史等人文底蕴深厚的显性课程和自然科学等理科知识体系之间构建纵向平行、深度互补的思政课程链条,做到显隐课程有机联结、同向同行,培根铸魂。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认知节奏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开展分段模块教学,做到螺旋上升、梯度发展。小学以生动活泼的“小故事”为主,初中增加德育案例,高中强化理性思考,大学注重理论学习,既各有侧重又整体衔接,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三)整合内容,形成系统化教材体系

教材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础性工程。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导向作用,科学整合不同学段教材,凝练关键主题,优化内容体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各学段教材要形成清晰的逻辑脉络,基本概念、重要论断、原理原则要前后一致,避免自相矛盾,确保思想内涵一脉相承、层层深入。同时,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划分教材难度层次,小学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为主,初高中逐步增加理论性,大学全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到老少咸宜、因材施教。可聘请相关学科专家担任教材顾问,成立由党政干部、一线教师、学生代表等组成的审读小组,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切实提高教材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读性[3]。

(四)分层施教,实施递进式教学策略

教学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落地见效的关键环节。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分类指导、分层施教。小学以“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师生关系营造为先导,采取游戏、比赛、讲故事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春风化雨;初中注重人格培育,开展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学习,引导学生向上向善;高中强化时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重在学理阐释和方法论指导。教学方式要强调开放互动,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多设置议论和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按照教学内容和要求分层设置考核指标,改进学业评价方式,将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活动、理论阐述等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用,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四、结语

构建永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体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从顶层设计、制度完善、资源整合、模式创新等方面着力,整体规划、分类施教、统筹推进,着力构建目标同向、内容衔接、规格递进、融会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体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切实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曹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的生态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8):5-9.

[2]郭虹,韩宏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分层式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3):78-81.

[3]徐秦法,黄俞静.纵向衔接:构建“链条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2):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