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前儿童数学启蒙教育的游戏化策略研究

作者

李幼芬

漳州台商投资区实验幼儿园

引言

学前儿童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其认知特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念尚不成熟。此时期儿童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感官探索和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在启蒙教育阶段常常因教学方式不当而使儿童产生畏难情绪。为避免儿童在学习初期产生负面经验,影响后续学习兴趣和效果,教育者亟需从教学方法入手,寻求更加适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游戏因其具有趣味性、互动性、情境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因此被广泛认为是适合儿童学习的重要形式。本文试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系统探讨学前儿童数学启蒙教育的游戏化策略,以期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参考路径。

一、游戏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与适用性分析

游戏化教学理论根植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学前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主要依赖感官经验和具体操作来理解世界,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启蒙教育应以形象生动、具体操作为主。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儿童学习需要在成人或更有经验同伴的帮助下完成,这为游戏中成人的引导和同伴协作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也提示我们,儿童的信息接受和处理受到其兴趣水平的显著影响,只有激发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结合上述理论,游戏化教学不仅符合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了方向。游戏的挑战性与趣味性可以有效调动儿童的学习主动性,而明确的目标和规则则有助于引导儿童在完成任务中逐步形成数学概念,实现从经验性认知向初步逻辑思维的过渡。

二、学前数学启蒙教育中游戏化策略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学前数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普遍重视基础概念的传授,如数数、比较、分类、图形识别等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重“讲授”轻“体验”的问题。一些幼儿园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以口头讲解为主,缺乏与儿童互动,教学内容与儿童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儿童的共鸣。部分游戏活动也存在形式化倾向,未能真正围绕数学知识展开,导致儿童在“玩”与“学”之间难以建立有效连接。此外,教师在游戏设计能力、教学目标设定及活动组织上也存在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一些教师将游戏视为“课后奖励”或课堂“调剂”,忽略了其在教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从家庭教育角度看,家长对游戏化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容易将其误认为“玩乐无用”,缺乏系统支持。因此,当前亟需在理念上重塑教育者对游戏化教学的认识,在实践层面提升教师的游戏设计能力与教学融合水平,实现从理念到操作的全面转型。

三、游戏化教学在学前数学启蒙中的实践路径

为实现游戏与数学教育的有机融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教学策略的优化。首先,设计富有教育目标的游戏内容,确保每一项游戏活动围绕明确的数学知识点展开。如通过“数数宝藏”游戏帮助儿童掌握数的顺序,通过“图形配对”促进图形认知与分类能力的提升。其次,构建情境化游戏场景,将数学知识融入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学习的现实感与意义感。例如,在“超市购物”模拟游戏中,儿童需要使用简单的加减法进行结算,培养其实际运算能力。再次,注重游戏过程的引导与互动,教师应扮演“合作者”与“引导者”角色,适时给予提示、鼓励与反馈,帮助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此外,强调游戏的可重复性与层次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可在同一游戏中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实现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发展。最后,推动家庭与幼儿园的协同合作,鼓励家长参与游戏设计与实施,共同构建儿童学习支持系统,提升教育的整体效能。

四、影响游戏化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与优化建议

影响游戏化教学实施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素养、教学资源、课程制度与家长认知等。教师的游戏组织能力、观察评估能力以及数学素养直接决定游戏的教育效果。因此,应加强教师在职培训,通过工作坊、实践观摩等形式提升其专业能力。同时,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编写符合游戏化理念的数学教材与活动指导手册,提升教学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在课程制度上,应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其根据儿童实际发展水平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节奏,构建弹性课程体系。此外,家长的认知和配合度亦不容忽视,应通过家园共育活动向家长宣传游戏化教学的意义与价值,促使家庭教育与园所教学形成合力。在政策层面,建议制定学前教育游戏化教学的标准与评价体系,明确教学目标与实施要求,为实践提供制度保障。

五、结论

游戏化策略在学前儿童数学启蒙教育中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不仅能提升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助于促进其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初步形成。通过科学设计游戏内容、合理构建教学情境、强化教师引导与家庭协作,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游戏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建立多元协同的教育生态。同时,还需重视区域差异与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地区和儿童发展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实现。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游戏化教学路径,学前数学教育将更具生命力与发展潜力,为儿童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烨 . 基于壮锦艺术的学前儿童娱教产品设计及实践 [D]. 广西师范大学 ,2024.DOI:10.27036/d.cnki.ggxsu.2024.001363.

[2] 高宏钰 , 蒋云宵 , 杨伟鹏 , 等 . 学前儿童的计算思维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 101 名 4~6 岁学前儿童的测试分析 [J]. 现代教育技术 ,2023,33(07):44-52.

[3] 于庆 . 高师生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1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