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有林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李照宗

梅州市国有七畲径林场 广东梅州 514000

国有林场作为国家森林资源培育与生态建设的中坚力量,在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木材供给、促进区域发展中承担着核心使命。近年来,相关林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林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创新经营机制、优化管理措施等路径,在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探索现代化林业发展模式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国有林场在建设与发展进程中,仍普遍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挑战与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其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提升与多重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科学诊断当前国有林场建设存在的核心症结,并系统性地提出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对于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实现林业现代化目标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国有林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有林场建设过程中,林地流转与土地管理问题尤为突出。林地流转作为商品林基地的关键环节,面临权属复杂、操作难度高的挑战。项目涉及的林地分布广、边界不清,流转工作量巨大,往往需要协调多方利益,增加不确定性。同时,土地承包年限不一致现象普遍,部分农户因政策理解偏差或经济因素产生违约风险,导致流转协议执行受阻,严重拖慢商品林建设的整体进度 [1]。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延迟性是另一核心问题。林场建设依赖于完善的道路、防火带和设备支持,但资金短缺和地形复杂等因素制约进展。例如,新建和维修林道、防火林带等工程常因投入不足而延期,直接影响物资运输效率和成本控制。林道建设不足导致苗木、农资等无法及时到位,增加运营负担;防火林带滞后则削弱森林火灾预防能力,威胁林木资源安全。此外,林业机械和森防设备购置不足,进一步限制日常管理和防灾减灾效能,整体上拉低林场建设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二、国有林场建设的策略

(一)健全林地流转规范体系

健全林地流转规范体系是保障流转合法有序的基石。政府需构建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流转实践提供坚实支撑。此体系须清晰界定流转的核心要素:流转主体资质、规范操作程序、科学合理的流转年限区间以及公平透明的收益分配机制。针对流转年限,需依据林木生长周期与经营项目特点科学设定,既避免短期投机,也防止长期束缚发展活力。同时,必须严把流转入口关,确保流转林地权属清晰无争议,且严格符合国家及地方林业发展长远规划,从源头上保障流转行为的合法性与长期有效性,为规模化经营奠定稳固根基[2]。

(二)科学规划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在国有林场建设策略中,科学规划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第一,项目规划前必须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工作。这包括系统考察商品林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基本状况,同时评估现有基础设施的布局、性能和存在的问题。调研结果为规划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确保后续工作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第二,基于调研结果,需制订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规划应明确具体目标、任务清单、实施时序和空间布局,确保基础设施与林区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同时,规划需前瞻性地预留发展空间,考虑未来扩容和技术升级需求,避免短期重复建设。例如,在道路网络规划中,可结合资源分布优化路线,兼顾当前通行效率和未来运输负荷。第三,规划确定后,建立健全的实施机制是关键。需明确责任主体,设定可量化的考核标准,并通过定期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规划按时按质落实。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资金缺口或技术偏差,应及时纠正调整。这种动态管理机制提升了规划的适应性和执行力。第四,在技术应用层面,积极推广智能化技术能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效能。例如,林区道路可引入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优化车流调度,提高通行效率和安全性;水利设施可建设智能灌溉系统,实现水量精准调控和自动化运行;防火设施可构建智能监测网络,增强火灾预警响应能力,缩短扑救时间。这些技术应用不仅提升管理效率,还降低运维成本[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林场建设面临的核心挑战集中体现为林地流转的制度性障碍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性滞后。基于此,通过健全流转规范体系,明确主体资质、操作程序与收益分配机制,以法治化手段化解权属纠纷,保障经营稳定性;依托科学规划基建布局,强化前期调研与动态评估,融合智能交通、精准灌溉及防火监测技术,构建适配发展需求的现代化设施网络。两大对策相辅相成,便可破除体制机制瓶颈与技术资源约束,推动国有林场从传统管护向高效集约转型。

参考文献

[1] 黎 强 . 曲 靖 市 国 有 海 寨 林 场 智 慧 林 场 建 设 [J]. 林 业 科 技 情报 ,2024,56(4):88-91.

[2] 赵建爽 . 大兴区森林资源管护现状与新型集体林场建设问题思考 [J]. 中国林副特产 ,2024(1):93-94+96.

[3] 韦力靖 . 广西国有雅长林场建设生态文化基地的对策 [J]. 南方农业 ,2024,18(7):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