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提升的关联研究

作者

曹福培 蒋明玉 王佳辉 王丹

山东现代学院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就业难题日益凸显。文章主要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当前情况以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当前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他俩之间的关联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能力提升 关联研究

课题来源: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提升的关联研究” (24ZSY042)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职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具有关键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职业环境快速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仍存在诸多问题,整体现状表现为:意识初步觉醒但行动滞后、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需求迫切但系统性不足的特点。

1.1规划意识逐步增强,但实践行动薄弱

近年来,高校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升了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内涵认知度。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认同规划的重要性,但仅有30%左右能制定具体计划并且执行,多数学生仍存在就业的被动心态。

1.2高校支持体系完善,但学生参与度不足

全国90%以上的高校已经建立了职业生涯指导中心,提供职业测评、咨询、企业实习等服务。但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碎片化的获取职业信息,导致信息过载却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存在部分高校课程内容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的情况,不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连续的并且与所在专业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1.3外部环境快速变革,规划适应性不足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制造业、低端服务业的岗位需求减少,而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的人才缺口扩大。同时,00后大学生更注重职业价值观匹配,但缺乏将兴趣转化为职业能力的可行路径,易陷入“理想化”规划困境。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体现在多个维度,主要包括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素质、实践经验、职业规划、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供需错配"特征,这一矛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产业升级双重驱动下愈发凸显。高校培养体系仍存在明显滞后性:教育部2023年监测显示,68%的毕业生求职时遭遇专业与岗位脱节,52%的企业认为应届生存在"知识应用断层",掌握理论却难以转化为岗位价值创造。从就业市场看,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在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机械设计制造、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就业率超90%,而文科类专业因行业需求收缩面临更大压力。企业调研显示,66%的用人单位将专业背景列为首要录用条件,46.7%强调实习经历的重要性,同时90%以上企业认为软技能是长远发展的必备条件,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成为毕业生竞争力的关键差异点。从个人能力看,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倾向,实操能力和跨学科素养不足。调查显示,仅70%毕业生在3个月内找到工作,且35%薪资难以覆盖生活成本。同时,部分学生职业规划模糊,盲目追求热门行业或稳定岗位,忽视新兴领域机遇。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提升之间的关联性

麦可思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降至62%,折射出职业准备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面对这一现实,职业生涯规划不再仅是辅助性工具,而是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3.1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清晰的职业方向

通过职业生涯兴趣测验、职务调查研究等实践,学生能够客观的分析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例如,理科生若在测评中展现出数据分析优势,可着重发展数据科学领域适用技术,而不是一味的考取资格证书。清晰的职业方向不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让学习选择更具匹配性,提早做好求职准备有利帮助大学生确定职业方向,利用职业兴趣评估,学生能更精确地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向,降低因盲目追随热点造成的决选择误差。职业规划规划注重训练学习者灵活适应的认知框架,促使他们周期性评估个人成长路径,根据就业市场演变及时调整成长路线。

3.2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系统性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通过双重赋能机制驱动大学生职业发展:在动态追踪产业变革趋势与人才需求结构的同时,引导个体系统构建"专业硬实力+职业软技能"的复合能力图谱。这种双向认知使学生能够靶向性参与行业研习、企业实战等项目,在真实职场场景中淬炼可迁移能力,最终实现从知识储备到职业效能的转化跃迁。

四、强化职业规划以提升就业能力的实施路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想要切实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际效果,提升他们在职场上的竞争力,需要大学生及时落实以及与时俱进他们的职业规划,也需要高校、大学生自身以及企业等协同作用。

首先高校应优化课程设计,增加实践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占比,引入项目式学习,帮助学生制定并执行职业规划。搭建智能职业发展平台,整合20万+企业岗位数据库与行业趋势图谱,通过算法为学生推送动态适配的岗位信息与能力提升方案。同时,加强对职业指导中心服务的宣传,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职业发展建议。

然后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学习职业规划知识,在刚步入大一时,可以利用一些专业测评工具,结合自身情况与社会需求,大致规划一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将职业目标细化为阶段性任务,增强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同时,理性认识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避免盲目跟风,积极关注新兴领域的职业机会。

最后企业要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分享行业信息与职业发展路径。社会应建立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媒体也应加大对职业规划知识的宣传力度,营造重视职业规划的社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雨濛.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1):68-69.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1.031.

[2]黎波.基于就业稳定性的校企协同职业生涯规划育人模式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4(3):185-188.

[3]邢艳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研究 [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3(2):55-57.

[4]王海龙.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视角[J].学园,2014,(15):4-5.

[5]王舟.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2018,(04):148-149.

[6]余佩媛,姚伟华.就业能力提升视角下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8,42(07):22-26.

[7]陈建萍.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01):72-76.

[8]张景瑞.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J].中国就业,2024,(05):84-86.DO1:10.16622/j.cnki.11-3709/d.2024.05.036.

[9]江百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能力提开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06):10-11.D01:10.16227/j.cnki.tycs.2014.06.050.

[10]吴笑江.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索[J].山西青年,2024,(1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