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预防性护理研究

作者

关瑜

山西省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山西太原  030013

引言:

肝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给患者的生存带来了极大威胁。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早期肝癌患者的治疗。尽管此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但穿刺部位出血仍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恢复过程,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对射频消融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预防性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探索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一、射频消融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风险因素分析

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常用于治疗肝癌的微创技术,尽管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在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风险。穿刺部位出血不仅影响患者的恢复进程,还可能引发感染、血肿等并发症,甚至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影响术后出血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患者的个体差异、手术技术的操作以及术后护理的管理。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肝功能、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都可能成为术后出血的潜在危险因素。尤其是在肝癌患者中,由于肝脏的功能损害,出血倾向较为明显,这为术后护理增加了挑战。

术中操作不当也是导致穿刺部位出血的重要原因。在射频消融过程中,穿刺针的准确定位、消融电极的适当使用及消融范围的控制,都可能对出血产生影响。如果操作不当,消融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到血管或其他脏器,进而引发出血。此外,消融过程中电流的过度应用也可能导致热损伤范围过大,继而引发血管破裂。术后,如果未能有效地控制穿刺部位的压力,血管回流和局部充血未能及时缓解,也可能增加出血的发生率。术后护理的及时干预对于预防出血至关重要。

护理管理的缺陷也是导致出血事件发生的因素之一。术后护理如果缺乏科学、规范的操作,穿刺部位的观察、压力控制等护理措施不到位,极易导致术后出血。护理人员对术后并发症的重视程度、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频率、对止血措施的应用等,均可能直接影响出血的发生及其控制效果。进一步而言,患者自身的配合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护理效果的优劣。患者术后的卧床休息时间、术后按时按量服用止血药物等,均是预防出血的重要措施。射频消融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风险因素多方面,涉及患者自身的病理特点、手术操作的精准性及术后护理的综合管理,需要从多个角度加以重视。

二、预防性护理措施在射频消融术后出血控制中的作用

射频消融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是肝癌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对于降低出血风险、保障患者术后恢复至关重要。在术后早期,局部加压是最基本且常见的护理措施。通过在穿刺部位应用适当的压力,可以帮助压迫止血,减少局部血液的回流,防止血肿形成。此方法对于术后 24 小时内的出血预防效果较为显著。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及时调整加压方式,以确保止血效果。通过有效的液体管理和维持血压稳定,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血压水平对穿刺部位造成负担,也有助于减少出血的发生。

除了局部加压,术后止血药物的合理应用同样在出血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出血倾向较强的患者,术后应根据血液检测结果,适时给予凝血功能调节药物,如止血酶、凝血因子等。对于那些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还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机,以确保药物的疗效最大化。术后对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监测也不可忽视,及时发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能够提前干预,避免严重出血的发生。在一些高风险患者中,必要时可考虑应用抗凝药物,以帮助恢复血液流动的正常状态,避免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因血栓导致的血管堵塞和出血。

术后护理还应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饮食调理和营养支持对术后恢复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肝功能损害较为严重的患者。合理的营养补充有助于维持肝脏功能的稳定,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从而降低出血的风险。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术后休息状态也需要被重视。保持适当的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或压力过大的动作,减少肝脏负担,有助于减少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术后护理的效果,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三、加强护理干预对肝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在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恢复过程中,护理干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术后初期,针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细致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如体温升高、血压波动等,有助于及早预警潜在的术后问题。针对肝功能受损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肝功能监测,评估其肝脏恢复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方案。通过精确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肝脏的自我修复,增强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从而为术后恢复提供保障。

加强护理干预不仅仅体现在生理方面,还包括心理护理的实施。肝癌患者通常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担忧病情复发和治疗效果,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可能对术后恢复产生不利影响。护理干预应包括有效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正确理解病情和治疗过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心理负担,缓解术后的精神压力。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适时的心理干预不仅能减轻其焦虑情绪,还能够提高其自我护

理的依从性,进而促进身体的康复。

术后护理干预还包括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引导与调整。肝癌患者术后常需注意饮食调节,避免油腻食物和高盐分饮食,合理安排膳食,以促进消化系统的恢复。合理的运动也有助于术后恢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运动计划。患者应逐步增加活动量,从简单的床上活动到日常生活自理,避免过度劳累,以帮助恢复体力和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还应教育患者注意术后感染的预防,教导其如何正确护理穿刺部位,定期复查肝功能,以确保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综合性、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肝癌患者的术后恢复,提高其整体生存质量。

结语:

射频消融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对肝癌患者的恢复构成了显著威胁。加强术后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出血风险,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个体化的护理方案,结合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心理疏导以及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确保患者在术后得到全方位、持续的护理支持,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 , 张伟 .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J].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 , 2021, 35(4): 49-52.

[2] 李欣 , 王丽 . 术后并发症护理干预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 [J]. 中华护理杂志 , 2022, 57(8): 72-75.

[3] 陈丽娟 . 射频消融术后护理干预对肝癌患者的效果分析 [J]. 现代医院 ,2020, 24(11): 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