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根”与“脉”
田彩霞 指导教师 王梓萌 李姝漫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三小学 五1班;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城关小学 三6班
1. 五1班
2.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城关小学
对我来说,乡韵文脉并非仅仅是书本上的道理,而是那渗透进我血脉深处、滋养我灵魂的故乡情怀,是生活中每一个细微处跃动的文化脉搏。它温柔地在我的记忆里潺潺流淌,织就一幅幅细腻入微、情感丰盈的故乡画卷。
它是老宅门前的月季花香,是太和山顶道观里烟雾缭绕的香炉;它是青山上那薄薄的一层云雾,是小溪里吐着泡泡的螃蟹;它是我和表妹在巷子里追逐的欢声笑语,是离别时彼此眼里晶莹的泪珠。
前年国庆节假期,我和妈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太姥姥家,老宅渐近,熟悉的灰瓦白墙在视线中渐渐清晰,空气中浮动着似有若无的月季甜香,瞬间如钥匙般开启了我记忆的闸门——这便是家乡了。
我迫不及待地奔向那魂牵梦萦的老宅。黑色的铁门沉静如故,历经岁月,门上的漆色斑驳深沉,像一本摊开的历史书卷。两位门神秦琼和敬德分别“站”在大门的左右,他们脚下有两只威风凛凛的狮子,口含铁环,目光如炬。我好奇地问妈妈,这两只狮子嘴里为什么含着铁环?母亲温热的掌心轻抚我的头顶:“孩子,这是兽面衔环。门环在古代叫做门钹,狮子其实是椒图,它是龙的九子,古人因为它形似螺蚌,生性喜好闭守安宁,所以将它置于门庭之上,取其守护之意。此外,猛兽怒目露齿衔环,看上去十分威严,也可以起到守护家门的作用。这传统一直绵延到今天。”
原来一扇门还有这么多渊源啊,我打量着门钹和椒图,门钹已被岁月磨出细密的纹路,椒图怒目圆睁,獠牙紧锁,仿佛要吞尽一切邪祟。它无声伫立,护佑着门内几代人的晨昏冷暖。
我伸手去扣门钹,太姥姥闻声来开门,笑盈盈地拥抱着我。她脸上每一道皱纹里都盛满笑意,那怀抱里弥漫着灶火余烬与阳光晒透棉布的味道这味道如此熟悉,恍若从未离开,又如此熨帖。那一刻我好激动啊,终于到家了。
第二天,我被一阵嘹亮的歌声唤醒。原来不远处,农民们用嘹亮的信天游将生活的酸甜苦辣唱进歌里,那歌声悠远高亢,如飞鸟盘旋在晨曦微明的村庄上空。推开窗,歌声裹挟着泥土与露水的清冽气息扑面而来——远处田埂上,农人已开始劳作,他们将日子的辛劳与盼望,尽数揉进了这古老苍凉的信天游里。信天游那声音仿佛能穿透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直抵人心深处,在空旷天地间久久回荡不息。这质朴的旋律,正是乡韵文脉沉郁而坚韧的序曲。
第三天早饭后,舅舅便领着我和表妹去爬太和山,山道蜿蜒,两旁是苍翠欲滴的松柏,山风掠过树梢,发出沙沙如私语般的声响。抵达山顶,举目四望,对面山峦间竟浮动着轻盈如纱的东西,正无声无息地流泻飘动。我问舅舅那是什么, 舅舅笑着说:“是雾啊,我们这里的雾,是山神的呼吸呢!”那雾霭飘渺流动,仿佛有生命般轻柔缠绕着山腰,恍若仙子的纱衣。这清透灵动的雾啊,第一次在我眼前如此清晰地勾勒出一幅故乡仙境的图卷,故乡真美啊!正凝望间,天空悄然飘起了细雨。我们急忙奔入山顶那座古老的道观避雨。雨丝斜织,道观屋檐下雨水成线滴落,在青石板上敲打出细密节奏。向远望去,看到一个香炉,我不由想起那句诗——日照香炉生紫烟。此刻虽无日照,但雨丝轻烟缭绕炉身,更添一份朦胧的仙意。雨停了,我们走近香炉细细观赏。香炉是镂空的,透过镂空的部分,对面山峦的雾霭与炉烟交融缠绕,难分彼此,竟真如一幅流动的山水卷轴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乡韵文脉不仅流淌在山水间,更“藏”在太姥姨家的枣树里。一天,太姥姥带着我和妈妈去太姥姨家摘枣。枣树伫立院中,枣子都熟了,红彤彤地挂满枝头,枝头都被压弯了腰。太姥姨用粗糙的手小心拨开枝叶,避开尖刺,轻巧地摘着低处的红枣。我仰头望去,树影间筛下的阳光在她花白的鬓角跳跃,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虔诚地进行某种无言的神圣仪式。原来,每年太老姨寄给我们的红枣都来自眼前这棵枣树啊!每一颗枣子都凝结着阳光的滋味和亲情的温度。
假期转瞬即逝,离别之日终于来临。临行前,太姥姥默默把装好的红枣塞进我们的行囊。车缓缓启动,太姥姥、老舅一家和表妹站在路口送别,他们的身影和身后那扇黑漆斑驳的大门渐渐模糊。他们久久伫立着,目送我们驶去远方——就在那一刻,故乡的根脉,无声地扎得更深了。 自那以后,每每看见石狮,老宅门上威猛沉默的椒图便清晰得浮现眼前;每当下起雨,太和山顶那流动的雾霭与氤氲的香炉烟便萦绕脑海;每年收到太老姨寄来的红枣,那脆甜滋味在口腔蔓延的瞬间,眼前总浮现出她踮脚摘枣时,阳光抚过雪白头发的画面。这点点滴滴的回忆,如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悄然植入心田深处,在时光里生根发芽,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般“巨大”的对家乡的深深地眷恋。
故乡的“根”,是记忆里永不冷却的温暖,是血脉中汩汩流淌的牵挂。纵然身处千里之外的北京,每当城市华灯初上,喧嚣渐息,那扇黑漆斑驳的老宅门,那山顶氤氲的香炉烟,那枣树婆娑的枝叶,亲人们的身影便悄然浮现,成为心灵深处最安宁的归宿。无论身在何方,故乡的精神家园之“脉”都像一条坚韧的无形丝线,纵使被千山万水牵拉延展,也终会引我回到那方熟悉的土地,回到那永恒的温暖源流。
当都市的高楼大厦在窗外延展,我闭上眼,仿佛再次触摸到故乡门环那冰凉的重量——原来所有漂泊的旅程,皆是为了最终丈量并确认那深植于血脉中的来处坐标。那扇门后的温暖,那山顶缭绕的云雾,那枣树上凝结的阳光,它们早已不仅仅是记忆的碎片,而是构成我生命肌理的纤维,是灵魂深处永不干涸的泉眼。无论行至何方,只要血脉中尚有这份乡韵流淌,我便永远怀揣着一条通往永恒的归途——它无声无息,却足以抵抗岁月流转与山高路远,引领我一次次精神还乡,回到那温暖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