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石梦琳
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其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路径。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情境模拟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模式。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具体分析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培养,如通过《我们的班级》一课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责任感,通过《欢欢喜喜过国庆》一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实践证明,这些创新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创新
引言:在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公民意识的关键课程。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核心素养成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探索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与核心素养的要求
传统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参与度不高,难以形成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而缺乏对道德规范的深入理解和内化,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然而,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能力、情感品质、社会参与度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课程必须转变教学模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综合素养的培养。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的班级》一课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可能只是简单地介绍班级成员和班级规则,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班级作为一个集体的意义。而在创新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班级建设活动,如班级规则制定会议、班级文化设计比赛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增强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这些活动也能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更加珍惜班级这个大家庭,为班级的荣誉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应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其中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是两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情境模拟能够创设一种逼真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角色,亲身体验道德选择的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以《欢欢喜喜过国庆》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国庆庆典活动,将课堂变成一个充满节日氛围的庆典现场。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旗手、小解说员、小歌手等。小旗手可以手持小国旗,模拟升旗仪式,感受国旗升起的庄严和自豪;小解说员可以介绍国庆节的由来和意义,以及庆典活动的流程和亮点;小歌手则可以演唱爱国歌曲,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通过这样的情境模拟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国庆节的理解和感受,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模拟活动中,学生需要自己思考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与其他角色进行互动,这都需要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也需要对模拟情境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三、情境模拟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情境模拟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亲身体验和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这种教学方法尤为适用,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进而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以《装扮我们的教室》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模拟教学的优势,设计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个情境:学校即将迎来一次重要的参观活动,而我们的教室作为展示窗口,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装扮和美化。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装扮任务,如负责板报设计、窗花剪贴、桌椅摆放等。学生们在接到任务后,会迅速进入角色,开始讨论和策划如何完成装扮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分工合作,还学会了如何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适合的任务,从而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认知能力。
在装扮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引入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教育。比如,强调保持教室整洁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在使用材料时要节约不浪费,以及在合作中要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进而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四、项目式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我们不乱扔》这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项目式学习得到了有效的应用。教师可以围绕“构建美丽校园环境”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开展“校园垃圾分类与环保行动”项目。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调查校园内不同区域的垃圾分类情况。学生们需要亲自走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观察垃圾桶的设置、垃圾的分类投放情况以及存在的乱扔垃圾现象。
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收集信息,他们记录了垃圾桶的种类、数量,以及垃圾投放的准确率和存在的问题。随后,小组内成员共同分析问题,讨论乱扔垃圾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改善垃圾分类设施、加强宣传教育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接着,各小组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并设计了实施计划。
结束语: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以学生为中心、情境模拟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晓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策略[J].明日, 2021(15):0256-0257.
[2]曾燊.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散文选刊:中旬刊, 2023(5):52-53.
[3]荆晓晨,刘静.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5):148-149.
[4]方宇超.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策略[J].好日子, 202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