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汽车维护》课程“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

作者

王朋 郭佳良 刘素

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 071000

在产业升级与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汽车后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专业化、复合化趋势。传统汽车维护课程教学存在与行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碎片化、技能考核评价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企业对从业人员故障诊断、设备操作、团队协作等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整合岗位需求、课程体系、技能竞赛与职业证书资源,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当前,该模式在汽车类专业的实践探索中仍存在课程与岗位标准对接不精准、竞赛资源转化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基于职业能力导向创新汽车维护课程教学模式,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汽车维护》课程“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一)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在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背景下,汽车维护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深度调研汽车 4S 店、汽车维修企业等典型岗位,结合《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及行业发展报告,解构出汽车维护岗位的核心能力体系。其能力框架包含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与拓展能力三个维度:基础能力涵盖安全规范操作、工具设备使用等通用技能;专业能力聚焦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检测、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核心技术;拓展能力强调客户沟通、团队协作及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

职业技能竞赛作为行业技术发展的风向标,其考核标准集中体现了行业前沿技术与操作规范。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为例,竞赛内容涵盖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标定等新兴技术模块,与企业实际工作场景高度契合。同时,职业资格证书(如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从业人员在理论知识、实操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达标基准。通过系统分析竞赛与证书标准,能够精准锚定课程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动态匹配。

(二)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核心逻辑

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岗位需求牵引、课程体系支撑、竞赛标准驱动、证书考核验证”的闭环育人体系。岗位需求作为逻辑起点,通过对行业岗位能力标准的拆解,形成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课程体系则将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职业技能竞赛以真实工作场景为载体,其竞赛内容与流程可直接转化为教学案例,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则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反向指导课程目标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实施过程中,该模式通过“三个对接”实现协同育人:一是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模块;二是教学过程与竞赛流程对接,通过模拟竞赛场景开展项目化教学;三是学业评价与证书考核对接,建立包含过程性评价、技能考核、证书获取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这种逻辑架构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岗位、课程、竞赛、证书相对独立的壁垒,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教学生态,有效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汽车维护》课程“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实施路

(一)课程内容重构:基于岗位需求的模块化体系设计

依据汽车维护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结果,将课程体系拆解为 " 基础技能模块"" 核心技术模块 "" 综合应用模块 " 三大板块。基础技能模块聚焦汽车维护安全规范、常用工具使用、传统燃油车基础系统认知等入门级能力培养;核心技术模块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测、驱动电机维护、智能网联汽车传感系统标定等前沿技术,设置专项教学项目;综合应用模块则模拟企业真实维修场景,通过 " 故障诊断与排除 "" 客户服务全流程实践 " 等综合性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理实一体与赛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采用 " 理实一体化 " 教学策略,构建 " 理论讲解 - 虚拟仿真 - 实操训练 -企业实习 " 的递进式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环节,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三维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系统原理;实操训练阶段,依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展真实设备操作训练;企业实习环节,安排学生参与4S 店维修服务全流程,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引入竞赛机制推动教学改革,通过 " 校内赛 - 区域赛 - 国赛 " 三级竞赛体系,将竞赛标准转化为教学评价指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 " 周赛 "" 月赛 " 等小型竞赛活动,设置 "故障诊断限时挑战 "" 工具规范使用比拼 " 等竞赛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组建竞赛培优团队,由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在备赛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团队的协同培养机制

通过 " 内培外引 " 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兼具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内部培养方面,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要求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 2 个月在汽车维修企业跟岗实践,深入了解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外部引进方面,聘请企业技术能手、技能大师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训指导与竞赛辅导。建立校企师资双向交流机制,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组成联合教学团队,共同开展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教学实施。例如,由企业高级技师负责实操课程指导,学校教师侧重理论知识讲授,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

(四)评价体系优化:多元动态的考核机制构建

采用 "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 证书考核 " 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考核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水平。过程性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课堂表现、项目作业、小组协作等维度,动态跟踪学生学习进展;终结性评价以实操考核为主,设置包含故障诊断、维修方案制定、工具规范使用等内容的综合考核项目;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学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替代部分课程考核。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改进机制,通过分析学生在课程学习、技能竞赛、证书考核中的表现数据,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若发现学生在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环节得分普遍较低,则针对性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汽车维护课程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构建科学的能力需求分析框架与一体化逻辑体系,形成可落地的教学实施路径,有效实现了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与就业竞争力,在职业技能竞赛获奖率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面向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智能网联技术的深度应用,需持续优化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动态更新课程内容,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虚拟仿真技术的融合应用,为培养适应行业变革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长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邓璐娟, 王璐, 陈敏, 等. 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J]. 内燃机与配件 ,2024,37(12):253-255.

[2]康晋,黄鹏.湖南交通职院:新能源汽车技术国创团队“调—教—评—改”一体化模块化教学助推育人新高度 [J]. 湖南日报 ,2024-10-15(010).

[3] 陈华均 .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 一体化” 教学探讨 [J]. 中国期刊网 ,20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