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消费视域下人的自由
张佳欣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消费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人们通过消费符号化的商品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味。在这种背景下,人的自由问题愈发凸显。符号消费影响个体的价值观、行为选择以及社会关系。符号消费带来的消费异化现象如何破解与人的自由实现密切相关。深入研究符号消费与人的自由,为厘清现代社会中人的自由状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一、符号消费的定义
符号消费是人们以消费证明自身价值的标志,其消费需求不仅指向物本身的功用,也指向物的符号表征。关于符号消费的最早描述可以追溯到 1899 年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写的《有闲阶级论》,凡勃伦指出,社会上一些“有闲阶级”的消费行为已经不再单纯追求商品的实用性,而是为了获得自尊、荣誉和别人尊重。他将此称为炫耀性消费。[4]65-66 在此之后,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提出了商品的符号价值理论。他将消费看作一种文化现象,指出“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5]1-2 鲍德里亚认为商品不仅具有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还具有符号价值。
极端的对符号消费的追求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消费文化深入人心也会产生人格的异化,正因人们所得到是虚假的满足,因此强化了社会的焦虑与人内心的荒芜。
二、符号消费视域下人的不自由状态
符号消费对使用价值的背离体现了消费文化中消费主义思潮的发展,当这种背离发展到一个极端时,其带来的将是一系列社会伦理秩序的失序,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自由的困囿。
对符号消费的极致追求会使人们失去作为主体的否定性思维,人便成为“物化”的人。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的社会生活条件中,大多数人丧失了自己作为社会主体所应该具有的批判性意识满足于现状,这就导致了单向度的人。“因此,马尔库塞认为,当一个人生活在病态社会中,反而感觉舒服正常,这正说明人是一个被动的主体,是一个病态的人,丧失了自我意识,服从于虚假的需求,消散了爱欲的内在驱动性。” [6]72 而人的批判性思维的丧失,实际上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丧失,因而人不断被“物化”。弗洛姆等人发现,在社会文化领域存在如同劳动领域的异化现象。由于劳动异化,劳动者在生产中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无法拥有获得感,因此,劳动者将这种需求投递到消费层面,用消费上的自由来弥补劳动中的缺憾。人不再成为劳动的主人,而沦为了“劳动的工具”。
对符号消费的极致追求最终走向的会是利己主义的泛滥以及人们社会道德责任感的缺失。这种道德感的缺失既表现在思想上也体现在行动上,最终会导致人和社会的双重异化。符号消费的极端发展带来消费主义的盛行,人们受制于利益的驱使在价值观上呈现出“人人为我”的思想倾向。
(一)消费异化的消解与自由的真正实现
物质充裕、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消费行为已悄然超越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范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在享受消费带来的短暂快感与身份认同的同时,也面临着消费异化的困境——即消费不再是目的,而成为了束缚个体自由、扭曲价值观念的手段。必须塑造“健全社会”破除自由困境,摒除虚假需求实现爱欲解放,逐步消解消费异化现象,从而让人在物质与精神双重层面上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和谐。
弗洛姆坚信存在一条“积极自由”的路径,建立起“健全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使人保持自身的完整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即“人可以自由但不孤独,有批判精神又不疑虑重重,独立但又是人类有机组成部分”[8]172。这个“积极自由”的路径是进行全面而自由的人格自发性活动,这个活动包括两个核心部分:爱与劳动。
爱是指既爱己也爱人。消费异化使人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需求而不考虑他人,这种社会是敏感复杂的,在这个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是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建立爱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是爱与包容,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健全社会中的爱是“关心、响应、尊重和了解”[9]25-26 的爱。
劳动不是孤立的、机械的劳动,而是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实现对消费异化的抵抗,消费异化下人们的劳动是机械性的劳动,即仅仅为了劳动而劳动,不以劳动实现自身的价值意义。但在弗洛姆看来,劳动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通过劳动的自发性活动个体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本身,通过真正的自我与世界联系起来,个体通过劳动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正确的位置,从而消除疑惑与焦虑。人通过爱和劳动实现了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通过融入社会实现了自我价值。
(二)破除“虚假需求”,实现爱欲解放
“虚假需求”是造就消费异化的原因之一。马尔库塞区分了真实的需求和虚假的需求。真实的需求是指人之作为人存在的需要、物质水平上的衣食住行。虚假的需求指“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求”。[10]6“虚假需求”造就了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最终禁锢了人们的自由。“虚假需求”来源于资本主义逻辑的支配。资本通过制造“虚假需求”来形成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培养民众的消费主义意识观,从而实现财富的积累。这个过程是社会需求向个人需求移植的过程,其结果是个体丧失了批判性思维,变成物质的盲目追求者。消费社会利用其庞大的意识形态网络和多元化的娱乐手段,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消费品,人们通过不断的消费行为来确认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地位。随着基本需求、愿望及享乐等生活标准的不断提升,人们却在不经意间失去了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之处的质疑与反抗能力,最终沦为缺乏深度思考和多元视角的“单面人”。
马尔库塞通过对单向度社会与思想的分析,提出要建构一种批判的意识形态,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解放。消费异化造成了社会的单向度,这种单向度社会造就了单向度的人,人的主体性丧失,自由也受到了压制。人思想中的否定性、批判性与超越性的向度逐渐丧失,而被消费文化浸润的思想只留下了肯定性的思维方式。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摆脱工具理性的控制,实现人们意识形态的解放,用批判性思维代替肯定性思维,从而结束掉单向度的人格形态。批判的意识形态需要借助于培养审美、艺术的“新感性”所起的作用。消费异化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斥着符号商品,思维沉迷于符号价值,这样的社会价值所塑造的人是空洞贫乏的人,缺失高级审美情趣与能力。依据马尔库塞的爱欲理论,应该依靠感性形式来培养人们的审美力、创造力,以这种新的感性形式帮助人完成心理革命,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 ) 凡勃伦 . 蔡受百 , 译 . 有闲阶级论 : 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4
[2]( 法 ) 波德里亚 . 刘成富等 , 译 . 消费社会 [M].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 傅永军 , 王元军 , 孙增霖 . 批判的意义 : 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M]. 山东: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4](美)艾里希·弗洛姆 . 逃避自由 [M]. 刘林海 , 译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5](美)艾里希·弗洛姆 . 健全的社会 [M]. 孙恺详 , 译 . 贵州 :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55.
[6] 马尔库塞 . 单向度的人 [M]. 张峰 , 译 .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
作者简介:张佳欣( 2000- ),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