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融入小学生德育素养培育与综合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许怡雯
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 215228
引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正深刻改变社会发展形态,其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催生出育人模式变革的新机遇。当前,以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技术突破,使得教育场景中的行为追踪、情感识别和智能决策成为可能。这种技术变革与德育工作的转型需求形成历史性交汇——传统德育模式面临活动形式单一、评价反馈滞后等现实困境,亟待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精准化、动态化的育人升级。
一、人工智能赋能德育的时代背景与研究使命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智能技术应用已从辅助教学工具发展为重塑教育生态的核心驱动力。课堂教学智能诊断系统可实时捕捉学生认知状态,校园安全监测平台能自动识别异常行为,这些技术积累为德育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道德认知处于具象化发展阶段,情感体验需要具体情境支撑,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利用自然语言处理解析日常对话中的价值观表达,为德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情境化实施路径。
本研究立足于破解传统德育的三个关键矛盾:一是统一教学要求与个性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构建多模态数据采集系统,实现道德表现的过程性评价;二是校园德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矛盾,借助智能终端建立家校联动的行为反馈机制;三是道德认知与行为转化割裂的矛盾,运用情境感知技术开展沉浸式道德训练。研究团队通过开发智能德育资源推荐引擎,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形成覆盖“认知引导 - 情感共鸣 - 行为强化”的全流程干预策略,为智能技术赋能德育探索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技术赋能德育的核心使命在于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育人机制。这要求研究既要深入探索面部表情识别、语音情感分析等技术在道德情感测评中的应用边界,也要着力解决数据隐私保护、算法伦理审查等关键问题。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智能德育共同体,推动形成技术开发者、教育工作者和伦理专家协同创新的研究格局,最终实现人工智能与德育规律的双向适应与融合发展。
一、 人工智能赋能德育的理论逻辑与价值意蕴
(一)智能技术驱动德育变革的理论框架构建
人工智能技术为德育变革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支持。基于 " 数据驱动 - 情境感知 - 精准干预 " 的三维理论框架,构建起智能技术与德育规律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该框架通过多源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获取学生在课堂、家庭及社区场景中的行为表现、情感反馈和社交互动数据,形成覆盖道德认知、情感态度和实践行为的全要素评价体系。
框架的核心运行机制体现在三个递进层面:首先建立数据驱动的动态评估系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的日常对话和书面表达,通过情感计算算法识别面部表情与语音语调中的道德情感特征,实现德育素养的可视化建模。其次构建情境感知的智能分析模块,利用物联网设备采集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行为数据,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创设道德两难情境,精准捕捉学生的道德判断特征与行为选择倾向。最终形成精准干预的决策支持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的个性化推荐算法,自动生成包含德育活动方案、教育资源推送和行为矫正建议的定制化培养策略。
该理论框架突破传统德育的线性实施模式,建立" 评估- 反馈- 优化" 的闭环运行结构。智能终端设备实时上传的行为数据,经云端德育知识库的语义解析和模式匹配后,通过家校协同平台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可依据系统生成的道德发展热力图,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家长可通过行为轨迹回放功能,发现家庭教育的薄弱环节;社区服务机构则能根据群体数据分析结果,优化实践活动设计。在价值维度上,框架创新性地将技术逻辑与育人规律相统一:数据采集维度强调过程性评价,改变传统德育的终结性评价弊端;情境感知维度注重道德认知的情景化建构,契合小学生具象思维特征;精准干预维度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适配,破解德育活动的形式化困境。这种理论建构为智能技术赋能德育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指导,同时也为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搭建了技术支撑平台。
(二) 小学德育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分析与困境突破
当前小学德育数字化转型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智能技术正逐步渗透到育人实践中。多数学校开始引入智能终端设备采集学生行为数据,通过课堂情绪识别系统、校园安全监测平台等技术手段,初步实现道德表现的过程性记录。部分发达地区试点应用的虚拟现实德育场景,能够模拟真实道德情境,帮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化道德认知。家校协同平台的建设使得教师可及时获取学生在家庭场景中的行为反馈,初步形成学校主导、技术支撑、家庭联动的数字化德育网络。然而,数字化转型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区域间数字化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开展常态化智能德育实践。教师群体存在显著的技术应用能力断层,部分教师对智能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在抵触心理,影响德育数据的完整性与连续性。现有数字化平台存在功能碎片化问题,行为记录系统与教学管理系统尚未实现数据互通,导致学生道德发展的多维度分析难以开展。更为突出的是,智能技术的介入引发新的伦理争议,如面部表情数据的过度采集可能侵犯学生隐私,算法推荐形成的德育方案存在同质化风险。
突破当前困境需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建立分级分类的智能设备配置标准,通过区域教育云平台实现优质德育资源的共享。针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需开发阶梯式培训课程,重点培养数据解读能力和人机协同教学技能,消除技术应用焦虑。在平台功能优化上,建议整合现有信息系统,打通课堂行为分析、家庭实践记录、社区服务评价等数据模块,构建学生道德成长的全景画像。对于技术伦理问题,需建立由教育专家、技术工程师和家长代表组成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制定符合儿童发展特点的数据采集与使用规范。
实践层面应着重探索智能技术与传统德育的融合路径。在浙江省部分学校的成功案例表明,将虚拟现实场景与主题班会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道德两难情境的教学效果。通过智能手环采集学生日常助人行为数据,结合班级积分系统进行正向激励,可促进道德认知向行为习惯转化。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于建立动态调整的智能德育生态系统,使技术应用既能保持育人温度,又能实现精准育人效能,最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数字化转型经验。
二、 智能德育综合育人模式的创新路径
(-) 基于情感计算的德育场景化教学设
(1)情感计算技术的突破为德育教学提供了精准化的情感识别工具。
通过面部表情识别、语音语调分析和生理信号监测,教师能够实时获取学生在道德情境中的情感反馈。这种技术支撑使得传统说教式德育向沉浸式体验转变,例如在虚拟现实场景中模拟 " 老人摔倒 " 的道德困境时,系统可同步记录学生的微表情变化和决策犹豫时长,为
后续教学干预提供数据支持。
(2)场景化教学设计遵循 " 情境触发- 情感共振- 认知建构 " 的实施路径。
在课堂导入环节,智能系统推送校园欺凌的 360 度全景视频,学生佩戴 VR 设备进入虚拟场景后,情感计算模块开始采集心率波动和视线焦点数据。当学生面对 " 是否报告老师 "的选择时,自然语言处理引擎即时解析其语言组织特征,结合瞳孔放大频率判断道德判断的心理冲突强度。这种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将抽象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可视化的情感图谱。
(3)教学实施过程中,智能导师系统根据实时情感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当监测到学生群体对 " 诚信考试 " 案例的情感共鸣度低于阈值时,系统自动调取同龄人的示范视频片段,并触发交互式问答环节。通过分析学生回答时的语义逻辑和语调起伏,算法可精准识别认知偏差,推送 " 角色互换 " 模拟练习来强化共情体验。课后延伸阶段,家长端 APP 接收课堂情感分析报告,建议家庭对话时可参考的引导话术,形成教学闭环。该模式在实践中展现出三方面优势:首先,情感可视化技术使教师能直观把握班级道德情感发展态势,针对性调整教学重点;其次,智能推荐系统根据个体情感特征匹配教育资源,如为情感内敛学生设计渐进式互动游戏,为冲动型学生提供情绪管理训练;最后,家校数据共享机制突破传统德育的时空限制,家庭场景中的亲子对话录音经匿名化处理后,可生成新的教学案例资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数据采集均需遵循最小化原则,通过模糊化处理和权限分级确保学生隐私安全。
(二) 多模态数据驱动的德育评价体系重构
多模态数据驱动下的德育评价体系重构,关键在于整合学生在不同场景中的行为表现与情感反馈。传统德育评价多依赖教师观察和纸质记录,存在主观性强、覆盖面窄的局限。新型评价体系通过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和校园物联网,实时采集课堂互动、课外活动、家庭实践中的多维度数据,包括语言表达、面部表情、社交互动等要素,构建起动态化的道德发展档案。
(1)评价模型的核心是建立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机制。
例如,课堂智能摄像系统捕捉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时的发言频率与合作态度,智能手环记录社区服务中的行动轨迹与生理指标,家校互动平台分析家庭劳动任务的完成质量。这些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经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处理后,可生成包含道德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的三维评价图谱。系统特别关注显性行为与隐性心理的关联分析,如通过语音情感识别技术,发现学生在公益活动中主动帮助他人时的语调变化规律,进而评估其助人行为的动机强度。
(2)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实现可视化与个性化。
教师端仪表盘以热力图形式展示班级道德素养发展态势,家长可通过移动终端查看子女的道德行为成长曲线。针对个体差异,系统自动生成发展建议:为规则意识薄弱的学生推荐法治教育微课,给同理心不足的儿童匹配情景剧体验活动。这种评价模式突破传统德育的静态评分局限,使教师能及时捕捉道德认知转变的关键节点。
(3)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是体系运行的重要保障。
采用数据脱敏技术处理敏感信息,建立分级授权访问机制,确保学生隐私不受侵犯。评价算法需经过教育专家与技术人员双重审核,避免因数据偏差导致评价失真。实践表明,这种评价体系能有效识别传统方法难以捕捉的细节,如通过分析学生课间游戏时的冲突解决方式,准确评估其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水平。 智能德育生态构建的实践启示
技术应用场景的持续创新为生态发展注入活力。如一些校开发的 " 道德银行 " 系统将学生日常行为转化为可视化积分,智能算法根据积分趋势推送个性化成长任务。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处理网络暴力事件,系统自动记录其决策逻辑并生成道德推理能力分析报告。这些实践案例证明,技术工具与德育目标的深度融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智能德育生态构建的实践
智能德育生态的构建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推进,在实践中形成了可复制的操作经验。浙江省实验学校的探索表明,建立”学校主导- 家庭参与- 社区支持”的协同机制是基础保障。通过开发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教师可实时查看学生在社区公益服务中的表现数据,家长能接收学校推送的德育实践活动建议,社区则依据群体行为分析优化实践基地建设,形成教育合力的良性循环。
总结:
当前亟需构建 " 技术素养 + 德育智慧 " 的复合型教师培养模式,通过校本研修开发人机协同教学指南,帮助教师掌握数据解读与教育决策的平衡艺术。教育部门应出台智能德育设备配置标准,建立区域间资源共享机制,特别是为农村学校提供云端服务平台。社会层面需加强正确舆论引导,通过家长学校普及智能德育理念,消除技术应用的误解与担忧。这种 "技术赋能而不替代 " 的原则,应成为智能德育生态建设的核心准则,确保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学生的道德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宗凯 .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探析及应对策略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7):26-35,
[2] 陈宇 .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价值意涵与实践路径 [J].《当代体育科技》,2024(2):149-152,
[3] 谭婉琳 . 以文化传承为导向的小学韵律操跨学科课程开发研究[J].《健与美》,2025(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