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民俗乐器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隋佳宏
黑龙江大学 150006 黑龙江大学 150006
前言:鄂伦春族的音乐,作为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鄂伦春族的民俗乐器不仅在传承中得以保留,更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与创新活力。
一、鄂伦春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及地位
(一)鄂伦春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鄂伦春族音乐深刻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音乐中蕴含的对自然的崇敬、对狩猎生活的描述以及对祖先的记忆,表达了鄂伦春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观念。歌曲通常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如鸟鸣和风声,传达对自然界深深的崇敬和依恋。鄂伦春族音乐以在节奏和旋律上的独特性著称,使用复杂的节奏模式和自由的旋律线条。这不仅反映了其丰富的情感表达,还深刻体现了对传统故事的独到演绎。这种音乐形式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还强化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在现代社会,通过对这些传统音乐元素的创新诠释并结合现代音乐技术,鄂伦春族音乐不断更新其表现形式和内涵,从而能够更好地与全球化的文化景观对话。这种创新使鄂伦春族音乐不仅保存了其历史价值,而且增强了与现代社会的相关性和吸引力,在文化传递中扮演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角色。
(二)鄂伦春族音乐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鄂伦春族音乐在民族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是传达社会价值观、历史记忆的重要媒介。这种音乐不仅保存了鄂伦春族的语言和故事,还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作为文化身份和历史传承的象征,鄂伦春族音乐强化了社区的凝聚力,为族群成员提供了一种表达个人和集体情感的方式。在现代社会,鄂伦春族音乐的文化地位不仅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强化,而且通过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和音乐节活动,其影响力已扩展至全球更广泛的听众群体。这些国际平台为鄂伦春族音乐提供了展示其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机会,从而吸引了国际关注和认可。同时,音乐教育的推广和数字化平台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和传播。在线课程、虚拟演出和数字档案的建立使鄂伦春族音乐更易于被全球观众接触和学习,确保了其文化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得以发展。通过这些创新方式,鄂伦春族音乐正逐步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展现出无限的现代潜力和全球价值。
二、传统乐器的种类与特点
鄂伦春族的传统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腰铃、鹿笛、狍哨和萨满鼓等。(一)腰铃: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是鄂伦春族舞蹈中的重要伴奏乐器。腰铃由铜制铃体串联而成,系缚于腰间,舞动时铃声清脆悦耳,为舞蹈增添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二)鹿笛:又称鹿哨,是鄂伦春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唇振气鸣乐器。鹿笛用桦树皮或兽骨制成,吹奏时声音悠扬,常用于狩猎时的引诱动物或节日庆典中的演奏。
(三)狍哨:与鹿笛相似,也是边棱气鸣乐器,用桦树皮制成。狍哨音色独特,常用于模仿动物叫声,增添狩猎或娱乐活动的趣味性。
(四)萨满鼓:作为萨满教仪式中的重要乐器,萨满鼓在鄂伦春族等北方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鼓面通常由兽皮制成,鼓身用木材雕刻而成,敲击时发出浑厚的声音,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三、鄂伦春族的音乐题材
(一)赞颂之歌
鄂伦春族的起源背景是音乐文化形成的因素之一。在原始社会,男性普遍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优势,无论是生活渔猎还是抵御猛兽,多数情况下都要依靠族群中的男性解决问题,所以男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升,鄂伦春族就是典型的从母系过渡到父系的氏族,这一点可从传统习俗的“抢婚”进行验证。关于鄂伦春族的史料记载比较残缺,文化信息更是屈指可数,但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踪迹进行研究,这些信息依然有迹可循。鄂伦春代代相传的民族音乐具有故事性、叙述性、神话性等特征,通过讲述族人日常的采集狩猎对本民族英雄进行赞誉,原始气息十分浓重。此外,亦有不少音乐作品反映了英雄驯服神马、出征战斗等故事,多以讲唱结合的方式进行赘述,即讲一段、唱一段,节奏拿捏恰到好处。
(二)狩猎之歌
鄂伦春族世代定居于偏远山地的北方地区,据考证,约在 17 世纪中叶左右的时期,受特殊因素影响,鄂伦春举全族之力迁移到黑龙江境内的大兴安岭区,但鄂伦春人民仍旧习惯通过狩猎获取生活资源。鄂伦春族人在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下,猎民们每经过一座山脉或一处河流,都会尽量抒发个人情感,以表露对大自然的感激之心、敬畏之情,继而留下了相应的文化印记,最典型的就是音乐作品,比如《赶鹿曲》《猎鹰曲》《狩猎神》《打渔歌》等,辛苦的劳作与收获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共同衬托出鄂伦春人民不惧挑战、不畏艰辛的精神与品质。除此之外,亦有部分作品描述了女人、老人或孩童的劳作场面,比如《采摘之歌》《挖”菜》《采蘑菇》等,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生活写照用音乐的形式记录下来。
(三)嫁娶之歌
鄂伦春族反映婚嫁的歌曲非常多,按婚嫁的程序基本可以分为求亲、定亲、过礼、成婚这几个步骤。比如为新人举办婚礼期间,前期双方父母走“会亲家”的程序,亲家彼此之间要通过歌曲对唱传达美好祝福,典型的作品有《相遇即是缘分》《会亲家公婆》《如意的亲家》等。在婚礼正式开始时,能歌善舞者会自告奋勇上前演唱,如《祝酒》《劝饮》《欢乐的酒席》等,新人双方的亲戚可“登台献艺冶,烘托出喜悦祥和的氛围。同时,猎户出身的家庭通常会在嫁娶期间增设一道环节,即邀请两名或两名以上歌手同台对唱,据分析,这与鄂伦春人豪爽开放的性格以及长期以来坚守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加入对抗、竞争等元素,方符合鄂伦春人的价值理念,比如两名歌手分别饰演男方和女方,演唱《娶妻歌》《嫁夫歌》《道喜歌》等。如《婚俗歌》,这首歌曲比较典型地记录了鄂伦春族婚姻缔结的情况。鄂伦春人办喜事的习俗是一边对歌边喝喜酒,喜酒桌上比歌争高低。在婚礼上男女双方都请来名歌手,来演唱这种婚礼歌。像《婚礼上对歌手的对唱》是首诙谐、烘托婚礼现场喜悦气氛的歌,原歌有着大段的成套歌词,但是歌手们在演唱的过程中,除了保留原词的大部分内容,经常也会依现场的实际情况自行替换或改编歌词,男女双方的名歌手经常还会即兴发挥,精彩斗歌。鄂伦春族早期以母系氏族作为文化的根本,17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之间,被认为是鄂伦春族从母系过渡到父系社会的重要时间点,也诞生了不少有关嫁娶的音乐作品,比如《卡包姐夫》《纹花手帕》《罂粟花》《白等三天》等。
四、鄂伦春族民俗乐器现代传承方式
(一)家族传承
在鄂伦春族这个古老而充满魅力的民族中,家长作为孩子最早接触和学习的对象,他们的角色不仅仅是亲情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特别是在音乐文化这一领域,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接受和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鄂伦春族的传统音乐,饱含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它既是这个民族的独特标识,也是孩子们了解自我、认同民族的重要桥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的歌唱、舞蹈等活动,将鄂伦春族的传统音乐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每当夜幕降临,家长们轻轻哼唱着古老的鄂伦春族歌曲,孩子们便在这悠扬的旋律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这种耳濡目染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对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然而,要想让家庭音乐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仅仅依靠家长的自发行动是远远不够的。鄂伦春族社区可以积极发挥组织和协调的作用,为家长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例如,社区可以定期组织家长进行音乐教育培训,邀请专业的音乐教师为家长们传授音乐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能够更加科学、系统地进行家庭音乐教育。同时,社区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如文化中心、图书馆等,为家长们提供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如音乐书籍、音乐器材、音乐视频等,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音乐学习需求。此外,社区还可以组织一些亲子音乐活动,如亲子音乐会、亲子音乐比赛等,让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其中。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够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他们的音乐创作灵感。通过这些活动,家长们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音乐学习情况和兴趣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音乐教育。家长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在传承鄂伦春族传统音乐文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家庭教育、社区支持和亲子互动等多种方式,可以共同推动鄂伦春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个民族的独特魅力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二)社区教育
近年来,鄂伦春族聚居地的社区开始重视民俗乐器的传承工作,通过开设社区教育课程、举办乐器制作和演奏培训班等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掌握鄂伦春族的传统乐器技艺。通过建立民族音乐传承基地,社区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这不仅可以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文化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引入一些实证研究和统计数据来支持观点。例如,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参与民族音乐活动的居民在文化认同感、社交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在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音乐活动和建立民族音乐传承基地,可以让居民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和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同时,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学校教育
在中小学阶段,学校扮演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角色。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容忽视。特别是鄂伦春族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更是值得去深入了解和传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和学习鄂伦春族传统音乐,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民族音乐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可以涵盖鄂伦春族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还可以详细介绍其音乐特点、演奏技巧等。通过系统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鄂伦春族音乐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活动。例如,可以举办鄂伦春族音乐文化节,邀请当地的民间音乐家来校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音乐工作坊,让学生亲自尝试演奏鄂伦春族乐器,如口弦琴、鹿皮鼓等,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乐器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鄂伦春族音乐,学校可以邀请民间音乐家来校授课。这些音乐家通常具有丰富的演奏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精彩的演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鄂伦春族音乐的内涵和魅力。一些鄂伦春族聚居地的学校也将民俗乐器纳入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学校还与当地的艺术团体合作,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传授技艺,进一步推动鄂伦春族民俗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四)数字化传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鄂伦春族民俗乐器的传承也开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在众多领域中,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络教育平台,得以将鄂伦春族传统音乐这一珍贵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上,使其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被更多人所学习和了解。网络教育平台的建立,不仅意味着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更代表着教育模式的革新。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受限于地域和师资,许多偏远地区的学生难以接触到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然而,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这些限制被一一打破。无论是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只要有网络连接,学生们都能轻松访问到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的教学视频、音频和教材,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五、鄂伦春族民俗乐器在现代社会的创新
(一)乐器制作技艺的创新
传统的鄂伦春族乐器制作技艺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和技术手段。例如,一些民间艺人在制作乐器时开始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以提高乐器的音质和耐用性。同时,他们还将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鄂伦春族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
(二)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
鄂伦春族的传统乐器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在舞台表演中,民间艺人将传统乐器与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此外,他们还尝试将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设备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现代感的音乐作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三)在社区和教育中创新实践
在社区和教育中创新鄂伦春族音乐,关键在于将传统音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同时采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增强其吸引力和教育价值。在社区层面,可以设立音乐工作坊和文化节,邀请音乐家和传统艺人与居民互动,进行现场演出和教学。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加深居民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还能激发社区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参与热情。在教育系统中,可以将鄂伦春族音乐纳入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学习项目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方法教授学生传统乐器的演奏技法,使其能够编写自己的音乐作品。可以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在线教程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音乐演奏和制作。这种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鄂伦春族民俗乐器也开始与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一些鄂伦春族聚居地利用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出了以民俗乐器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如乐器制作体验、乐器演奏欣赏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鄂伦春族的传统乐器文化。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鄂伦春族民俗乐器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