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知识+能力"双图谱的智慧课程建设探索

作者

王艳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一、双图谱构建框架

1. 知识图谱构建

知识图谱以语义网络形式呈现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通过节点(知识点)与边(逻辑关系)的连接,形成可视化知识结构。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学科知识点进行颗粒化拆解,形成包含概念、原理、公式、应用场景的四维知识网络。运用知识图谱工具(如Neo4j)建立知识点间的关联关系,标注重点难点等级和先修后续关系,形成动态知识导航系统。

例如高等数学课程可细化为“极限→连续 $$ 导数→微分 $$ 积分”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化呈现方式具有三重价值:

首先是认知支架功能,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知识框架,如将高等数学与工程、经济应用场景关联。其次是资源整合功能,通过标签化分类,实现教材、案例、视频等资源的精准匹配。最后是个性化学习功能,基于学生学情数据,动态生成学习路径,如针对薄弱知识点推荐微课资源。

2. 能力图谱构建

参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可以把能力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级。能力图谱则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分层级、分维度构建能力模型。以“批判性思维”为例,其能力图谱可拆解为问题识别、证据分析、逻辑推理等子能力,每个子能力对应具体行为指标(如“能识别论证中的隐含假设”)。这种设计实现了三个突破:目标具象化,将抽象素养转化为可观测、可评估的行为指标。路径可视化,通过能力发展轨迹图,明确学生从“基础认知”到“高阶应用”的进阶路径。评价智能化,结合AI 技术,实时追踪学生能力成长数据,如通过项目式学习中的表现生成能力雷达图。

通过德尔菲法邀请教育专家对课程能力目标进行权重赋值,建立能力矩阵。例如大学物理课程可设定“物理建模能力 (40% )”“实验设计能力 (30% )”“创新思维能力( (30% )”的权重分配。

二、课程设计实施路径

1.图谱融合设计

在课程设计阶段,双图谱需实现“知识-能力”双向映射。开发“知识-能力”对照表,实现每个知识点对应 2-3 项能力指标。设计能力导向的教学目标,采用“通过...掌握...培养...”句式,如“通过求解线性方程组,掌握矩阵变换方法,培养系统分析能力”。以“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为例:

知识图谱构建,整合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模块,建立知识点间的依赖关系(如“梯度下降算法”作为“神经网络训练”的前置知识)。能力图谱设计,将“算法创新能力”拆解为数学建模、代码实现、优化调试等子能力,每个子能力对应实践任务(如用Python实现K-means 聚类算法)。图谱融合,通过知识节点与能力指标的关联,形成“学习知识-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的闭环。例如,学生完成“卷积神经网络”学习后,需在图像分类项目中应用该知识,同步发展“算法优化能力”。

2.教学实施:智能技术赋能的精准教学

构建“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创新拓展”三级任务体系。基础层设置概念辨析题(能力 L1-L2),提升层设计跨知识点综合应用题(能力 L3-L4),拓展层布置项目式创新任务(能力 L5-L6)。采用“任务包”形式,每个任务包含知识要点、能力目标、评价标准和学习路径。

双图谱与 AI 技术的结合,推动了教学流程的智能化重构。学情诊断,通过知识图谱的认知网络,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如“是否理解反向传播算法”),结合能力图谱评估其问题解决能力(如“能否调试过拟合模型”)。资源推荐,基于学生数字画像,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例如,对“梯度消失问题”理解不足的学生,推荐包含残差网络案例的微课。动态调整,根据实时反馈优化教学策略。如发现多数学生在“注意力机制”模块遇到瓶颈,可自动调整教学节奏,增加可视化辅助材料。

3.评价改革:从结果评价到过程赋能

采用双轨评价指标。知识维度,采用知识点掌握度雷达图,显示各章节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应用熟练程度。能力维度,构建能力发展矩阵,从六个能力层级进行多维评估,生成能力发展热力图。

双图谱体系支持形成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的结合。能力发展追踪,通过能力图谱的成长档案,记录学生从“知识复现”到“创新应用”的进阶过程(如从“复现经典算法”到“提出改进方案”)。智能反馈系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学生的代码、报告进行实时分析,提供针对性建议(如“可尝试增加正则化项以防止过拟合”)。多元评价维度,将知识掌握度、能力发展值、学习投入度等指标纳入综合评价体系,生成个性化发展报告。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能力预测模型,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轨迹、测试表现、课堂互动等数据,预测能力发展趋势。

四、实践成效与展望

实施双图谱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知识掌握度,提高能力达标率。创新实践类任务完成质量增长,教师教学设计效率得到提升。

随着 AI 技术的迭代,双图谱体系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动态进化能力,通过机器学习持续更新知识关联与能力模型,如自动纳入新技术(如 AIGC 工具)并调整能力指标。跨场景迁移,构建校-企-研图谱联盟,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实时对接。人文价值融合,在能力图谱中嵌入伦理判断、文化理解等维度,培养“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兼备的人才。

“知识+能力”双图谱体系,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它通过结构化认知框架与素养发展路径的设计,推动教育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成长”转变,为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生态提供了关键支撑。

参考文献

[1]王燊.为一流课程建设做准备——引智慧教学工具入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成效分析[J].大学教育,2021(05):113-116.

[2]杨永霞.知识图谱在一流课程建设中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以研究性教学模式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5(08):182-185.

[3]乔伟彪.教育数字转型背景下课程知识图谱建设研究[J].化工管理,2025(12):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