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监理中的风险识别与管控
张秀
身份证号码:421127199102171923
一、引言
信息系统项目涵盖软件开发、硬件部署、数据迁移等多个环节,据行业数据显示,约 60% 的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问题,其中 30% 因风险失控导致交付质量不达标,平均成本超支达 15%-20% 。信息系统监理作为第三方监督角色,承担着风险预警与过程管控的重要职责,但其传统风险识别方法多依赖经验判断,对新型技术风险(如云计算、大数据应用风险)的识别滞后性显著。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研究信息系统监理中的风险识别与管控方法,对提高项目成功率、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系统监理中的风险识别维度与方法
(一)风险识别的核心维度
技术风险主要涉及架构设计、开发技术选型与系统兼容性,如分布式架构下的数据一致性风险、新技术(如微服务)应用的成熟度不足风险,约 40% 的技术风险源于架构设计缺陷。管理风险涵盖项目计划、资源配置与进度管控,包括需求变更频繁(平均变更率超 25% )、开发团队人员流动率高(超过 15% )、进度跟踪不及时等问题。沟通风险表现为需求传递失真、各方认知偏差,用户需求文档与开发理解的偏差率可达20% ,导致功能交付不符合预期。安全风险涉及数据泄露、系统漏洞,在金融、医疗等敏感领域尤为突出,安全漏洞未及时修复的概率达 30% 。
(二)风险识别的关键方法
采用 “文档分析 + 现场调研” 结合的方法,通过审查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文档识别潜在风险点,文档中未明确的模糊需求占比超过 15% 时需重点标注。运用风险矩阵法对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从发生概率(高、中、低)与影响程度(严重、一般、轻微)两个维度划分风险等级,高等级风险(概率高且影响严重)需制定专项应对方案。引入原型验证法,对核心功能模块进行早期测试,识别技术可行性风险,原型测试未通过的功能点占比超过 10% 时需调整技术方案。建立风险清单动态更新机制,每周对风险项进行复核与补充,确保风险识别的全面性与时效性。
三、信息系统常见风险类型及表现形式
(一)技术风险
架构设计风险表现为系统扩展性不足,用户并发量超过设计阈值(通常为预期的1.5 倍)时出现响应延迟(超过 3 秒);开发技术与项目需求不匹配,如采用传统单体架构开发需频繁迭代的业务系统,导致后期维护成本增加 40% 。兼容性风险体现在软硬件适配问题,新系统与现有数据库(如 Oracle 向 MySQL 迁移)的数据转换错误率达 5%-8% ;接口开发不符合行业标准,第三方系统集成成功率低于 80% 。
(二)管理风险
需求管理风险源于需求收集不完整,隐性需求(如操作便捷性)未被识别的比例达30% ,导致后期大量返工;需求变更缺乏规范流程,未经评估的紧急变更占比超过 20% ,打乱开发计划。资源风险表现为关键技术人员不足,核心模块开发人员负载率超过120% ,导致代码质量下降(缺陷率增加 25% )。
四、信息系统监理中的风险管控策
(一)建立全流程风险管控机制
在需求分析阶段推行 “需求评审会 + 原型确认” 双机制,组织用户、开发、监理三方参与评审,需求文档通过率需达到 90% 以上;原型确认后形成书面记录,减少后期需求变更。开发阶段实施 “里程碑检查 + 持续测试”,每个里程碑节点(如设计完成、编码完成)进行风险复核,测试过程中发现的中高风险缺陷修复率需达 100% 。验收阶段开展全面风险复盘,形成风险管控报告,对未关闭的风险项制定跟踪计划,确保项目交付后 3 个月内完成闭环。
(二)应用数字化监理工具
引入项目管理工具(如 Jira、禅道)实现风险可视化管理,风险项录入率达 100% ,并设置自动预警(如风险临近发生时提醒);通过工具跟踪风险应对措施的落实进度,未按时完成的措施占比需控制在 5% 以内。采用自动化测试工具辅助风险识别,接口测试覆盖率提升至 90% 以上,性能测试模拟高并发场景(如用户量达设计值的 1.2倍),提前发现瓶颈风险。利用文档管理系统实现需求变更的全程追溯,变更申请、评估、审批记录完整率达 100% ,变更影响范围分析准确率超 90% 。
四、信息系统监理风险管控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风险识别的前瞻性不足
对新兴技术应用风险的识别滞后,如人工智能算法偏见风险、区块链技术的性能瓶颈风险,约 50% 的新型技术风险在项目中期才被发现,错过最佳管控时机。风险识别过度依赖历史经验,对定制化程度高的项目(定制功能占比超 60% )缺乏有效的识别方法,导致未识别的风险占比达 20% 。
(二)管控措施的执行力度薄弱
风险应对方案缺乏可操作性,约 30% 的措施仅停留在 “技术文档” 层面,未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措施落实的跟踪机制不完善,超过 25% 的中高风险项未按时检查执行效果。监理权限有限,对开发方的风险整改要求缺乏强制约束力,整改率低于 80% 的情况占比达 35% 。
五、优化信息系统监理风险管控的路径(一)提升风险识别的前瞻性与精准度
建立新兴技术风险数据库,定期更新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典型风险案例,每季度组织监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新型技术风险的识别提前率提升至项目前期(启动阶段)。采用 “原型测试 + 场景模拟” 方法,对定制化功能进行早期验证,未识别风险占比控制在 10% 以内;引入风险雷达图工具,从技术、管理、安全等维度动态展示风险分布,提升识别的系统性。
(二)强化管控措施的执行力
制定 “风险 - 措施 - 责任人 - 时限” 四要素管控清单,确保每项措施的可操作性,中高风险措施的责任明确率达 100% ;建立风险跟踪台账,每周更新执行进度,未按时完成的措施需提交延期说明并升级处理,整改率提升至 90% 以上。在监理合同中明确风险管控权限,赋予监理方对关键节点(如系统上线)的 “一票否决权”,对未落实风险措施的项目拒绝签字验收。
六、结论
信息系统监理中的风险识别与管控是保障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通过明确识别维度、优化管控机制、提升监理能力,可有效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影响。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挑战,需持续创新风险识别方法与管控工具,增强前瞻性与执行力,推动信息系统监理工作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为信息系统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博龙. 监理信息系统在危大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 奥秘,2024(20):49-51.
[2] 陈 建 伟 . 信 息 系 统 监 理 方 法 论 探 析 [J]. 创 新 科 技 ,2015(12):50-52.DOI:10.3969/j.issn.1671-0037.2015.12.014.
[3] 张宇,杨喜林. 论信息系统监理中的信息管理和进度管理[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