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心理 +,, 服务育人模式探索

作者

王园芳

艺术学院 黄山学院,安徽省黄山市,245000

一 “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心理+”服务育人重要意义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育人、管理的重要载体,是基于学生生活园区的地理聚集,是学校在课堂外发挥德育功能的地方,是距离学生最近的思政教育空间。“一站式”学生社区具有综合性、集中性、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优势【2】。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大,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心理育人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与幸福,还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因此,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服务育人模式,找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区管理育人契合点,高质量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筑牢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洪提”具有重要意义。

二 “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心理+”服务育人现实困境

(一)工作合力不够,融合难度大

1. 若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离不开学校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在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并推行“心理+”服务育人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便是工作合力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包括心理咨询中心、学生事务部门、教务处、宿舍管理部门以及各院系等在内的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和配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部门间沟通不畅、责任划分不明确、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服务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

2. 专业背景差异也是主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服务人员的知识体系、专业技能不同。思政工作者擅长理论灌输、价值引领,心理服务人员侧重于心理评估、咨询技巧。这使得二者在沟通合作时可能出现专业“语言不通”的情况。培训体系不完善。目前针对这种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培训较少,工作人员很难有机会系统学习如何兼顾二者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协同工作的质量。

(二)资源整合复杂

空间资源分配上,学生社区要同时满足心理服务的私密性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所需的开放性空间。合理布局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和思政教育活动室等场所是个挑战。

时间资源协调也不容易。心理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自己的工作节奏和重点时段,如考试前后心理服务需求大,重要节日则是思政教育活动密集期,要在时间上统筹安排两者的活动比较困难。

(三)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对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服务育人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部分社区在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支持不足、线上服务平台功能不完善等方面。由于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不高,可能导致学生无法便捷地获取心理咨询服务和资源,影响服务育人的便捷性和效率。

(四)网格化管理不足与缺乏弹性

传统的学生服务管理模式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难以适应服务扩展的需求。部分高校仍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网格化管理程度不够,无法灵活地适应学生服务与社区服务的扩展。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办理事务时需要奔波于多个部门之间,极大地影响了师生的使用体验和服务效率。

三、“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心理+”服务育人实践路径

(一)搭建工作队伍,心理育人有体系

学院可以心理育人工作室为依托,服务“一站式”学生社区学生综合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学院层面:党委书记可作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站长,副书记作为副站长,辅导员作为组员,班级层面:各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层面:各宿舍寝室长作为宿舍心灵护航员,形成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3】。同时,学院可以指定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工作职责及工作要求、心理委员周报表、心理主题班会工作手册等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体系。

(二)打造品牌活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

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工作站这一平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并有效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秉持“渗透式”朋辈互助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既联合又互动、既精准又细致的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教育模式。学院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实用的心理调适技巧。同时,鼓励朋辈之间的互助与支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在构建联合互动式心理服务体系方面,学院还可以积极寻求与校内其他部门、学生组织以及校外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通过联合举办心理健康月、心理健康周等活动,学院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和参与,从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三)加强培训,开展朋辈帮扶有方法

学院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导师深入班级与寝室的渗透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的指导力量、朋辈骨干心理动态陪伴作用,将心理委员、宿舍安全信息员等学生心理骨干培训纳入长期工作实施计划,有针对性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发“共情与心灵成长”“自身情绪调节”“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委员的职责与定位”“朋辈心理倾听员成果分享”等专题知识宣讲课堂,培训过程辅以沉浸式情境体验,通过心理情景剧、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翻转课堂等别开生面的方式,生动地将有效倾听技巧、共情实践案例、朋辈辅导对话技巧等知识进行讲解,推动学生心理自助能力提升与自我成长【4】。

(四)营造氛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部分学生对心理服务持有偏见,将寻求心理帮助等同于有心理疾病,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心理服务育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因此,加强心理育人氛围的营造,扭转学生对心理服务的错误看法势在必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院应当致力于营造一个积极、健康且充满关爱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不仅关乎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深刻体现与实践。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通过调养身心、增强体质来避免疾病的发生,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即在心理问题尚未显现或刚刚萌芽时,就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干预手段来预防或减轻其影响。为了将这一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学院可以从多个层面入手,营造心理育人氛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五)完善数据,推动服务精细化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数据,从心理测评、日常管理、成长历程、家庭环境等多维度收集信息构建 “数字画像”,全面精准掌握学生心理状态,涵盖生物学(如家族精神病史)、心理学(如重大生活事件、情绪特征)、社会文化(如学业压力、家庭贫困)等因素。借助大数据平台分析数据,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

高校要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践调查,了解学生最想要的,能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并总结问题与困难,结合青年学生心理特点、校情和社会实际,研究需弥补的缺漏,改进工作措施。同时,学校也要和专业研究机构协作,共享研究成果,推进成果转化与应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常稚蝶, 胡洋.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才智, 2024, (32): 101-104.

[2]沈明龙. 心理育人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J]. 大众心理学, 2024, (10):17-18+14.

[3]李支元. “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探究[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 41 (02): 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