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与实践

作者

廉浩男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龙腾路7 号廊坊英才学校衡水实验部 065000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发展理念,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其中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区域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具有关键作用。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深入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与实践,有助于推动地理教学与时俱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相连。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使其明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提升学生对不同区域特征和发展模式的理解;同时,在实践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

(二)助力学生形成科学发展观

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理念,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接触和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其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以更加全面、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决策。

(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当今社会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高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未来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结合当地或国内外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导致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学习兴趣不高 。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然而,目前许多高中地理教学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实践活动的组织较少,学生缺乏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实践机会,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对学生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全面、科学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方面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的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计

1.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对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将不同章节、不同模块中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结合时事热点和当地实际情况,补充丰富的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例如,在讲解区域产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时,可以引入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案例,分析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课程设计中,明确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例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

(二)创新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的教学中,教师应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的案例。例如,在讲解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时,可以引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课题,如“本地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学生在小组内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讨论分析等方式完成课题任务,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

3.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创设情境。例如,创设一个区域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居民等),从各自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刻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

五、结论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尽管当前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将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为培养具有科学发展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119 - 125.

[2] 袁孝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01):4 - 7.

[3] 段玉山,薛亮.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目标制订[J].地理教学,2015(23):4 - 7.

[4] 夏志芳.地理新课程中的案例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3(04):58 - 62.

[5] 朱翔.区域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学校名字: 廊坊市英才学校

作者简介 (姓名:廉浩男 出生年:1995.12.10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 职称:学位:学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