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组合作训练对初中生运动参与度与团队意识培养的影响分析

作者

李慧

陕西省神木市第五中学 719399

引言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正处于由传统技能训练向核心素养导向的转型期。在体育强国战略和教育双减政策的合力推动下,教学理念日益重视学生参与体验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步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小组合作训练法作为一种协同学习策略,因其激发学生主体性、强化交流互动、提升集体责任感等优势,正逐步成为体育课堂组织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初中学校而言,小组合作不仅为资源有限的教学提供了有效补充,也回应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佳等难题。

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对农村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层面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教学,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开足开齐体育课。然而在现实的农村学校体育学习情境中,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工具理性的不断强势发展以及各种因素致使初中生体育学习投入度不高,效果不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借助合作训练策略,提升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与团队意识,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本文将围绕小组合作训练的内涵、实施机制与实际成效展开系统论述,探索其在农村初中体育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一、小组合作训练的理论基础与教育功能

小组合作训练法植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互动、协商与反思中建构知识与技能。与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同,小组合作训练更注重学生之间的协作过程。在合作情境中,学生需要共同制定策略、分工协作、互助反馈,从而在完成运动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认知发展与情感成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参与度,还有效激发了其内在学习动机和责任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其教育功能体现在多个层面:一是提升学生的互动能力。通过频繁的交流与协作,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规则、掌握技能并学会表达意见;二是增强学习的参与感。小组任务中每个成员的贡献都直接影响团队表现,这种机制天然激发了学生的责任心;三是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在集体荣誉的驱动下,学生更乐于投入运动实践,从而建立起稳定的运动习惯与心理安全感。这些优势也正是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急需的教学特性。

二、小组合作训练对学生运动参与度的激发机制

小组合作训练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方面,主要依赖其强烈的情境驱动与任务激励特征。通过将运动目标嵌入分组竞赛、协作挑战等具体活动中,教师能够将运动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体验”。特别是在体育项目具有趣味性与挑战性设计的前提下,学生容易将任务目标内化为自身目标,进而增强参与的主动性和持久性。

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体能水平与个性差异进行分层分组,并设置适宜的任务难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发挥作用。通过实时反馈与鼓励机制,教师还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参与中的畏难情绪与社交顾虑。此外,小组内的成员监督机制也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运动状态,避免因缺乏外在约束而出现“搭便车”现象。实践表明,较高质量的小组合作训练能显著提高学生出勤率、运动持续时间与技能掌握情况,是提升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

三、小组合作训练在团队意识培养中的表现与优势

小组合作训练在体育课堂中对团队意识的培养尤为显著。在合作任务中,学生要在有限时间内协调分工、互相配合、解决冲突,这些过程对其沟通、信任、领导与服从等团队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在传统的“个体式”

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围绕教师指导独立完成动作训练,缺乏对团队合作流程的体验与认知。而合作训练则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如何协作、如何倾听与表达,从而增强集体归属感与社会责任感。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课堂上的应用,是体育强国战略下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是双减政策需要,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在课程实施中,团队意识的培育还表现为学生在活动后反思团队表现、讨论改进策略,并对其他成员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这样不仅促使学生形成客观判断与批判思维能力,也能在多次活动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合作行为模式和团队认同。此外,良好的合作氛围还能缓解个体在体育竞技中可能产生的焦虑与紧张,使其更专注于技能提升与自我挑战,增强学习信心与意愿。

四、优化农村初中小组合作体育教学的实施建议

尽管小组合作训练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展现出积极成效,但在农村初中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如场地受限、师资不足、班级规模大、器材不全以及教师教学观念相对滞后等问题,这些因素在客观上制约了合作训练的广泛实施。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从教学组织结构入手,科学安排活动内容与时间,优化教学流程。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设定合理的分组机制,并提前做好教学任务的分配与评价维度的设计,避免因组织混乱影响训练效果,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任务分工和参与路径。

在初中体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淡化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体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同时,应借助校本研修、片区教研等专业发展平台,加强教师对合作训练理念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其教学设计与课堂调控能力。学校层面应加大体育资源投入,完善运动器材配置,优化场馆使用安排,确保合作活动开展所需的空间、设施与安全保障。对于班级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可尝试实行分层走班制与轮换小组制度,实现教学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减少个体参与压力,提升课堂运行效率,真正实现“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目标。

结论

小组合作训练法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织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运动参与度与团队意识,特别在农村学校环境下,其适应性与发展潜力更为突出。通过科学设计合作任务、优化课堂结构与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内在动机,推动其在认知、情感与行为等多个维度实现协调发展。合作训练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更促进了学生社会性成长,是实现体育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未来应继续深化教学实践探索,在融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构建更具系统性与实效性的合作训练机制,助力体育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栋梁.农村初中生体育学习成败归因研究[D].河南大学,2024.

[2]沈涛.小团队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旱地冰球课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3.

[3]王雷忠.针对性课外体育锻炼对高中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22.

[4]詹勤红.集体运动项目对中学生同伴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4 年度课题《小组合作训练法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批准号:SGH24Y200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