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研学旅行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实践探索与育人价值

作者

王菲

延川县南关小学 717200

引言

小学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传统德育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度和接受度有限。红色研学旅行以红色文化为核心,通过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体验式、沉浸式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德育的不足。它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精神,提升道德素养,对于增强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研学旅行与小学德育的内在关联

1.1 目标的一致性

红色研学旅行的核心目标是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与小学德育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健全人格的目标高度契合。小学德育致力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红色研学旅行通过红色文化的熏陶,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实现品德的提升,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形成了统一。

1.2 内容的互补性

小学德育内容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友善等多个方面,而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英雄事迹和优良传统,这些内容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素材补充。红色研学旅行将红色文化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使德育内容更加生动具体,能够让学生在接触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深化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实现德育内容与红色文化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1.3 形式的契合性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更易接受。传统德育以理论讲解为主,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红色研学旅行以实践体验为主要形式,通过参观、互动、体验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感受和参与机会,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与小学德育需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的形式要求相契合。

二、红色研学旅行在小学德育中的实践路

2.1 开发适宜的红色研学课程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发适宜的红色研学课程是开展红色研学旅行的基础。课程设计应注重简化红色历史内容,突出红色精神的核心内涵,将复杂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故事和情境。同时,课程要融入互动环节和体验活动,如模拟革命场景、学唱红色歌曲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红色文化,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2 构建多元化的研学活动模式

多元化的研学活动模式能够丰富学生的体验,增强红色研学旅行的德育效果。可以组织参观红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地参观中了解革命历史;开展红色故事宣讲、红色诗歌朗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红色文化的热爱;组织红色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红色手工艺品、排练红色情景剧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2.3 建立协同的组织保障机制

红色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配合,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学校应制定详细的研学计划,明确活动目标、内容和安全保障措施,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带队;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让家长了解研学活动的意义和安排;积极与红色教育基地、社区等社会机构合作,整合资源,为研学活动提供场地、讲解等支持,形成多方协同的育人合力。

三、红色研学旅行在小学德育中的育人价值

3.1 培养爱国情怀

红色研学旅行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红色历史和革命先烈的事迹,感受革命先辈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来之不易,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让爱国成为一种内在的情感和自觉的行动。

3.2 塑造优良品德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诚实守信、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等优良品德。通过红色研学旅行,学生在学习革命先烈事迹的过程中,能够受到这些优良品德的熏陶和感染。例如,感受革命先烈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互助合作;体会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从而促进自身优良品德的塑造。

3.3 增强社会责任感

红色研学旅行让学生了解到个人与国家、社会的紧密联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一生,这种担当精神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学生在体验中逐渐明白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意识,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责任担当。

四、红色研学旅行在小学德育中实践的优化策略

4.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红色研学旅行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自身的红色文化素养和引导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学习红色历史文化知识,提升教师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阐释能力。同时,培养教师的活动组织和引导技巧,让教师能够在研学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红色研学旅行的德育实效。

4.2 注重研学活动的延续性

红色研学旅行不应仅仅是一次孤立的活动,而应与课堂教学、日常德育相结合,形成延续性的教育效果。在研学活动前,可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红色知识铺垫;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思考;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通过作文、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将研学活动中的感悟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习惯,实现研学活动与德育的长效结合。

4.3 完善评价反馈机制

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是红色研学旅行持续优化的重要保障,能够全面、及时地掌握活动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实际效果,为后续活动的调整与升级提供科学依据。评价需突破单一结果导向,着重强化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结合。过程性评价贯穿研学全程,关注学生在参观学习时的专注度、互动环节的参与热情、团队协作中的表现等实时状态;发展性评价则聚焦学生在思想认识层面的深化,如对红色精神理解的提升,以及品德行为的转变,如是否将研学中感悟的互助精神转化为日常与同学相处的实际行动。评价方式应实现多元化融合,通过学生自评,引导其主动反思自身在活动中的收获与不足;组织学生互评,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与激励;结合教师评价,从专业视角分析学生的成长与待改进之处。同时,广泛收集学生对活动内容、形式的建议,以及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形成多维度反馈信息。针对反馈中暴露出的不足,如活动环节衔接不畅、内容深度不适宜等,及时调整研学方案,不断优化红色研学旅行的内容设计与实施形式,确保其与小学德育需求的适配性持续提升。

结束语

红色研学旅行为小学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它通过独特的实践形式和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塑造优良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开发适宜课程、构建多元模式、建立协同机制等路径,结合强化师资建设、注重活动延续性、完善评价反馈等优化策略,能够进一步提升红色研学旅行在小学德育中的实效性。未来,应持续探索红色研学旅行与小学德育的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在小学生心中扎根,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品德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岩平.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融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10):175-177.

[2]周丽.红色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有效结合之我见[N].黔西南日报,2022-08-26(007).

[3]周奋东.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中的融合应用探究[J].华夏教师,2022,(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