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影视作品中的《孙子兵法》文化

作者

唐兆麒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2024 年热映的历史类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一经上映,就收获了如潮好评。该片以盛唐时期为历史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因战争而陷入混乱,身处局势之中的高适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过往的故事。整部影片用诗歌勾勒出一副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从水草丰美的江夏到美轮美奂的长安,从歌舞翩跹的江南到金戈铁马的边塞,满足了观众对“盛唐气象”无尽遐想。虽然,这部电影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主要是汉语言文化的瑰丽奇崛,但是从电影的剧情主线——“云山城大捷”的作战过程来看,更能窥见中华文化又一“璀璨耀眼的明珠”——中国《孙子兵法》。相信在主线剧情中,主角利用《孙子兵法》指导作战,大胜吐蕃敌军的剧情一定引得观众拍案叫绝,而以《孙子兵法》为首地的中国兵法文化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各类影视作品当中。

如果仔细思考剧情细节与其对应的历史事实,我们不难发现,作战的每一个过程都几乎体现了《孙子兵法》的原则。例如,伐谋原则、任势原则、先知原则、致人原则、奇胜原则等等。在这一战中,与吐蕃交战的大唐节度使高适诱敌深入,与严武率领的大军里应外合,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拯救被吐蕃大军围困的长安城。虽然影片中这一片段是对历史上老年高适丢掉云山城后坚守泸水关的艺术化处理,但全片环环相扣的兵法逻辑无疑成为该片剧情另一大亮点,出奇兵围歼吐蕃大军的反转情节也将剧情推向了又一高潮,叩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下面,笔者将结合《孙子兵法》相应原则作一一阐释。

一、任势原则

所谓任势,就是利用力量,因势施谋,借势成事。这要求指挥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条件,形成战胜之势,而要有高屋建瓴的“势”,首先就要对地形的充分了解。在这里,地形就是这个“客观条件”。

适时退守泸水关,《孙子兵法·地形篇》:“地形者,兵之助也。”剧中吐蕃军将唐军围困,节度使高适却主动放弃了易守难攻的云山城,退居泸水关,看似失误的背后已经下了一盘围歼敌军的大棋,而这盘大棋的首枚棋子,就是连接云山城到泸水关的狭长山谷地形。“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云山城和泸水关正是这狭长山谷的两处关隘,若死守云山城,便会让唐军“无险可依”,让从关隘外进攻的吐蕃军占了便宜;若主动退守泸水关,隘口虽破,反而可以利用山地地形来迟滞敌军的攻势,撤退的守军也可以提前在泸水关做好防务,休整部队,以充分的准备与饱满的士气迎接在山谷中长途奔袭而来疲惫的敌军。这是以“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之“佚”(通“逸”),待“后处战地而趋战者”之“劳”。并且进攻之道,在于“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胜而保全”的主动性、突然性与隐蔽性,但从云山城出发快速进攻泸水关的路径只有一条,这就意味着吐蕃军的进攻一旦发起,就会迅速暴露战略意图,对泸水关的进攻就失去了对云山城的进攻那样的时间、空间上的主动。

因时因势而动,充分利用地形。剧中主角用好了《孙子兵法·地形篇》的内容,熟知了战斗地形,并能根据地形特点和军队所处的“势”进行正确的决断,便是充分发挥了任势原则。

二、先知原则

《孙子兵法·用间篇》中指出,“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就是预先掌握情况,预见战争情况。英明的国君,良好的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成功地超出众人之上的,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事先了解敌情。而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迷信鬼神和占卜等方法去取得,不可用过去相似的事情作类比也不可用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位置去验证,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要实现知己知彼,具体操作则是对应的五间理论

趁机释放俘虏兵,《孙子兵法·用间篇》:“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要说影片整条军事故事线最精彩的细节,莫过于高适假意自杀谢罪,雪夜纵奸细释放俘虏兵回营。无论古今中外,行军打仗讲究“无所不用间也”,间谍与反间谍的工作,是为了让我军可以掌握敌军的信息而不使敌军掌握我军的动向,从而在作战中获得情报优势。孙子曰:“用间有五,五间之事,主必知之”。自李林甫主宰辅政之后,唐军开始重用番将,边境军队也征召了胡人士兵,这就为吐蕃军在唐军中安插奸细提供了机会。不过,高适却用了一招“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的反间计,将这一劣势转化为关键时候的优势。他假意遭遇大败自杀谢罪,一方面将唐军是败退而不是撤退的假信息传递给被俘的吐蕃俘虏,另一方面营造出唐军败事已定的假象,让奸细主动暴露自己,营救俘虏出关。

利用间谍获得敌情,传递我军假情报,充分利用了《孙子兵法》,的五间理论,并为下文的奇袭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奇胜原则

所谓奇胜,就是以奇谋、奇计去克敌制胜。《孙子兵法˙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意思是说:凡是作战,都是以正兵与敌交战,以出奇兵制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指挥员,奇谋妙计像天地和江河一样变化无穷。这要求指挥员出其不意,避实击虚。

出奇突袭云山城,《孙子兵法·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主动撤出了易守难攻的泸水关,让吐蕃军相信了唐军的败逃,回营俘虏传回唐军主将以死谢罪的信息,更让吐蕃军坚信胜利就在眼前,他们立刻整装待发,沿着狭长山谷,用集结在云山城的几乎全部兵力,向泸水关发兵了。此时的唐军,面对冒进的骄兵,早已“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用兵的最高境界在于让敌人深处自己的战略之中而不自知)。伴随着吐蕃军的出发,形势也已经一目了然:此时,只要抄了防备空虚云山城,那么夹在山谷中吐蕃大军便会失去据点,进退两难。而对于长期耕战于此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适,找到另一条从泸水关到云山城的进攻小路又怎么会是难事儿呢。果然,剧中的高适立刻组织人马,从山谷另一侧的栈道,与吐蕃军几乎平行反向行军,向云山城进发,“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唐军由于在没有敌军干扰的地区行军,迅速的到达了云山城下,而以为自己是大后方而毫无防备的云山城守军,面对唐军的突然出现,慌张无措,迅速溃败,这便又是“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这一战,牵制了吐蕃的主力部队,使得围困长安的先头部队不得不回师营救,解了长安之危。剧中高适用李白在教他相扑技巧时所说的“以虚御实”作此战反转的伏笔,也正好对应了《孙子兵法·虚实篇》中的:“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出奇制胜,不仅仅是指挥员作战时的灵机一动,更是指挥员对作战情况的全面把握,包括敌情、我情、地形、气候等等。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正合,以奇胜”,正外出奇,奇中有正,才塑造了这样一段兵法佳话。

四、结语

《长安三万里》以唐诗为载体,以诗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交错为线索,展现了一部雄浑壮阔的大唐诗史,加深了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但是同时,这部影片更让不少军事爱好者看到了它在剧情上下的功夫,环环相扣的战争情节,以及其背后体现的深厚的中国传统《孙子兵法》文化,都让不少观影者拍案叫绝,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