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作者

高慧

神木市第一中学 719399

引言

情境教学的实质是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或社会发展相关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学概念、建构知识结构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不仅是一种导入手段,更是一种深度学习的载体,它能够促使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符号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感和实践性。但在实际课堂中,情境的应用往往流于表面,部分教师未能精准把握情境与知识的逻辑关联,使得情境创设未能真正发挥思维引导与能力发展的作用。因此,提升情境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求教师在情境构建上有深度、在内容组织上有逻辑,也需要在整体教学架构中给予系统思考。本文将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讨,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方向。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情境教学的价值重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例习题教学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知识掌握和题型训练,而是要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跨情境迁移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情境教学恰恰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实现路径,它强调知识的应用价值与现实关联,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抽象结构,在情境驱动中激发逻辑思维。

情境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参与热情,使其从“听懂”走向“想通”。在典型课例中,如函数概念教学可结合出租车计价、手机流量计费等日常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函数的本质,还在类比、建模与推理中逐步形成数学思维方式。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将学科教育的目标聚焦于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真实性学力”。

二、当前情境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尽管情境教学理念已广泛传播,但其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实施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情境设计过于简单或与数学知识脱节。部分教师在教学导入中设置情境,但缺乏后续的引导与思维转化,导致情境沦为“点缀”,无法有效支撑知识生成与思维发展。例如,在概率教学中引入“抛硬币”实验,却未能引导学生构建样本空间、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造成学生只是机械模仿而非深入理解。其次,情境内容缺乏生活性与时代性。部分教材中的情境陈旧,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也缺乏现实针对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认知迁移能力。

在新课标的推动下,教学理念应当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习惯于以讲练结合为主的模式,对情境教学缺乏系统设计能力,难以在教学全过程中实现情境的引导、思维的跟进与能力的提升。此外,由于情境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完善,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表达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多元思维方式和策略运用难以被量化,教师难以全面把握教学效果,影响后续的教学决策与调整。

三、提升情境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策略

为了增强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效性,应从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组织重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增强课程意识与素养导向,明确情境不仅是“引入知识”的工具,更是“发展思维”的平台。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分析知识的内在结构与逻辑起点,寻找与学生经验世界的连接点,设计具有挑战性、开放性与现实性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主动建构数学概念与模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师生互动与生成性问题的提炼,鼓励学生质疑与表达,营造“情境—探究—交流”的动态课堂生态。

其次,教学资源整合也是情境教学优化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善于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可视化工具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情境表达形式,提高情境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引入三维建模软件,在函数图像教学中运用动态图形展示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效率和参与热情。同时,可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将数学与物理、地理等相结合,设计跨学科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与思维方式。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应加强对情境教学理念与实践策略的校本培训与教研支持,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微课题研究与课堂案例总结,逐步形成可持续的情境教学能力体系。

四、情境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机制保障

情境教学作为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其教学成效必须依赖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来衡量与反馈。传统以结果为导向的测试方式,难以全面评价学生在情境任务中的思维过程与能力成长。因此,应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纳入评价核心,如问题提出的质量、探究策略的合理性、交流表达的逻辑性与思维迁移的深度等。通过学习日志、思维导图、同伴互评、课堂观察记录等方式,教师可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个性化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在教学制度层面,学校管理者应为情境教学提供机制保障。例如在课时安排上,为跨学科情境教学或项目式学习安排弹性时间;在评价机制上,将情境教学成果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师绩效考核内容;在资源配置上,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技术工具与培训机会,鼓励教师跨教研组协同开发主题式情境任务。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提升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教学设计能力,推动情境教学走向常态化与系统化发展,为高中数学课堂注入持久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结论

在核心素养引领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正从知识灌输走向思维发展与能力建构。情境教学作为桥梁,承载着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转化任务,是实现数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要提升情境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树立素养导向的教学观,提升情境设计与实施能力,优化课堂结构与互动方式,同时配合多元评价机制与制度保障,使情境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生长与能力提升的土壤。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教学研究、资源开发与评价工具的协同建设,为构建高效、开放、深度的高中数学课堂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小圈.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高考,2025,(17):21-23.

[2]严 晴 红 . 基 于 PBL 教 学 模 式 培 养 学 生 的 抽 象 素 养 [J]. 中 学 课 程 辅导,2025,(13):93-95.

[3]徐丽.“双减”背景下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第十一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济南医学中心实验中学;,2025:597-599.

[4]魏新超.“ 互联网 + ” 下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究[J]. 求知导刊,2025,(11):146-148.

本文系榆林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4 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YGH2410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