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中职影视后期制作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
才华
锦州市现代服务学校 121000
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堪称培育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渠道,数字媒体艺术类专业里,影视后期制作属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突出的技术操作能力、审美判断水平与项目合作素养。目前状态下,多数中职学校教学依旧采用以“教师讲解+软件操作演示”为主体的传统手段,授课内容滞后、资源利用率不高,加之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匮乏,导致学习的实际效果受限。伴随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迅猛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所蕴藏的潜力极为巨大。怎样把信息化教学方式高效融入影视后期制作课程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其专业素养及职业本领,成为现今中职教育教学革新的重大课题。本文会以课程现在的实际情况为开端,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具备可行性的优化路径。
一、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的基本概述
专业技能课程——影视后期制作,把视频剪辑、特效合成、音效处理、调色等环节汇聚在一起,强调理论跟实践达成高度融合,尤其关注操作性与创作性的深度结合。对于中职阶段而言,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主流后期软件如Premiere、After Effects、DaVinci Resolve等)基础应用的本领,领悟影视语言及镜头间的逻辑关系,掌握作品基础的剪辑、包装以及输出等本领。然而,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素养基础相对较弱、学习自我约束性不高,课程内容的技术更新飞快[1]。
二、当前中职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缺乏互动与体验
目前课堂教学仍以软件操作讲解为主,学生仅借助模仿教师的演示以完成任务,情境搭建及任务引导方面匮乏,课堂显得枯燥寡味,较难唤起创造性与积极性。
(二)资源建设滞后,信息化融合程度低
多数学校呈现教学资源匮乏态势,缺失高品质数字化素材库、操作演示的视频及在线协作空间,信息化手段应用落入形式主义窠臼,不易形成具有系统性的教学支撑体系。
(三)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
课程内容的更新存在滞后性,跟影视行业技术标准以及实际项目的开展流程背离,学生学到的知识难以有效融入工作场景里,实际应用与就业适配性欠佳。
(四)评价方式单一,忽视综合素养发展
现今的评价标准,多聚焦于操作考试或作品展示,忽略掉过程性评价以及团队协作、创意构思等软技能的培养环节,难以全面反映出学生专业成长的实际情形[2]。
三、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优化策略
(一)建设模块化、动态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信息化打造的环境里面,课程内容宜呈现出模块化、项目化以及动态更新等特性。教师可根据影视后期制作流程,把课程划分成诸如剪辑、调色、特效、字幕、音频处理的模块,各个模块里分别内嵌技能任务与创意设计环节,形成“学完便用”的实践闭环。同时,结合行业演进与软件版本迭代灵活调校教学内容,就像增加针对AI剪辑工具、三维合成技术、HDR调色流程等新兴前沿技术的介绍,引导学生养成不断学习的意识。
(二)构建信息化支持下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仰仗信息化途径,有能力构建以项目为依托载体、以任务为引领主线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创制具有逼真实感的模拟项目任务,如“校园宣传片剪辑这一任务”“音乐视频后期包装此类项目”“公益短片调色优化这项工作”等,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里查找所需资料、协同开展操作并多次修正,增进对软件的综合运用及创意表达能力[3]。在平台这个范畴,可借助学习通、雨课堂、ClassIn等平台发布任务说明内容、上传教学视频,然后组织线上点评事宜,实现任务驱动跟平台管理的深度融合。同时引入用Pad控制投屏、借VR观看成片效果、靠AI辅助剪辑的技术手段,让学生“学了就用”。
(三)开发数字资源库,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
信息化教学依赖数字资源这一基础保障,学校应把校内外资源予以整合,打造以教学大纲、软件操作实践、案例综合分析、素材便捷下载、优质作品陈列等为板块的资源云平台。平台内容应呈现分层化及可延伸的属性,既有基础操作方面的视频,也包括高级技能呈现与创作心得分享,切合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渴求。还激励学生于课后利用平台自主钻研,不断回看关键技能方面,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与连贯性。凭借资源库跟学习平台的相互联动,教师尚可布置“翻转课堂”任务项,达成课堂聚焦技能演练、课外完成知识汇聚,突破传统时间跟空间的禁锢,真正促成信息化驱动下个性化学习及终身发展能力的造就。
(四)建立全过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机制
在信息化教学搭建的背景当中,评价体系应把方向从“结果导向”调至“过程支持与能力培育上”。教师应搭建起包含学习进程、作品成果状况、团队合作模式、创意思维等维度的综合考评机制。例如,不妨通过学习通记录学生每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次数,以及线上提交作品及修改的整个过程;构建以“项目评分、自我打分、相互打分及教师打分”为内容的多元评价模型,突出彰显学生参与状况、协作意识及创意的价值。各阶段作品宜安排展示、点评、修改以及再创作之类的环节,大力夯实形成性评价。以建立学生电子作品相关档案为途径,达成学习成果的可回溯、可对照、可归纳,切实带动学生开展反思并成长,增强课程育人实绩。
总结:
信息化教学方式为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革新与质量优化开辟了多样途径和广阔天地。运用课程内容的重整、项目带动的教学模式、资源平台的建设及评价机制的创新等多类策略,能切实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能力,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养水平,实现教学环节与产业准则的无隙衔接。未来应加大针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教师数字素养的投入力度,持续增加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情境,推动“技术跟教育”的深度结合。
参考文献:
[1]关俊丽.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3(36):19-21.
[2] 解琨.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中的应用[J]. 教育艺术,2023(2):66-66.
[3]陈妍臻.中职学校影视后期制作技能实训教学探究[J].电脑爱好者(校园版),202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