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静脉学习理论的小学英语教学问题情境重构
孙春艳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流语言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小学时期是学生接触并开始学习英语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质量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及个人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面临不少挑战,其中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合理尤为突出。传统上,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往往过分强调形式上的完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发展阶段,这使得学生们难以有效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一、理论基础
(一)情境学习理论概述
情境学习理论主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根植于具体情境之中的,因此教育活动应当在实际场景中展开。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以及参与实践社区,学习者能够积累知识并发展技能。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是信息的接收方,更扮演着知识构建者和应用者的角色。该理论着重强调了学习过程的社会属性、情境相关性及其实操特点,指出学习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往的过程,在此期间,个体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情境学习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情境学习理论为小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宝贵启示。首要之处在于,应当构建既贴近生活又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具体场景中习得并运用英语知识。比如,通过模拟日常活动如购物或餐厅点餐,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相关词汇与句式。此外,教育者还需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情境互动之中,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技巧。在此类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是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提升自身的英语表达水平。最终,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强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之中,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发展。
二、小学英语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现状分析
(一)当前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英语教学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过于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意义。尤其是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教师的做法仅限于让学生观看图片并机械地跟读单词,而未能将这些词汇与真实的生活场景相结合。以教授“apple(苹果)”“banana(香蕉)”等水果名称为例,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展示相关图片,并要求学生重复朗读,却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诸如超市购物或果园采摘等实际生活情境中运用这些词汇进行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们虽然能够记住单词的发音和拼写,但对于词汇在具体语境下的含义及其使用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记忆也不够持久,容易遗忘。一方面,部分教师构建的问题情境过于基础,缺乏足够的挑战性。例如,在教授基本英语问候语“Hello!”“How are you?”时,教学活动仅限于简单的重复练习,而没有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时间和场合下如何灵活运用这些表达方式。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导致他们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很难真正提升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又过于复杂,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比如,在讲解某些复杂的英语语法点时,所创设的情境中包含了大量专业术语及复杂的句子结构,使得学生感到困惑不解,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
(二)问题情境创设不合理的原因
1. 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
一些教育工作者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授课时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知识的单向传递,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及其兴趣的激发。他们普遍认为,只要能够清晰地讲解知识点,并让学生记住和掌握这些内容就足够了,却没有充分认识到情境化教学在英语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这部分老师往往偏好传统的讲授方式,较少尝试或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比如,在构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他们通常只是依据教材直接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人差异,使得所创设的情境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对情境学习理论的认识不足
情境学习理论主张,教育活动应当置于实际场景之中进行,通过与具体环境的互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小学英语教学领域内,不少教师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尚显不足,未能有效地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在尝试构建问题情境时,他们多依赖于个人经验和直觉来进行设计,这导致了所创建的情境往往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和支持。例如,某些情境可能忽略了真实性、吸引力及启发性的考量,进而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或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此外,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以及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来挑选恰当的情境创设方法与策略,也是许多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之一。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情境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 缺乏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培训
教学资源的局限性是造成问题情境构建不合理的一个关键因素。在部分小学里,由于教学设施较为陈旧,并且缺少多媒体教室和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工具的支持,教师难以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创造直观且生动的学习场景。比如,在讲授与自然风光或历史文化有关的英语课程时,如果缺乏相关的图像和视频资料作为辅助,教师往往只能依赖口头讲解来进行情境设置,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面临着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不足的问题,这限制了他们获取最新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能力。当前,由学校组织的多数培训活动主要聚焦于学科内容的教学,而对教学技巧及方法论方面的培养则显得较为薄弱。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个人职业发展上表现出主动性欠缺,未能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自我充电与提升。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创新能力的缺失,往往只能依赖传统手段来进行教学活动,难以充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4.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小学英语教育的评价机制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考试分数,侧重于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及学习过程的关注不足。这种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老师们往往采取传统的大量练习策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而不是通过设置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来提升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技能。此外,现有的评价体系并未充分考虑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方面的能力,并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在这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从而影响到了他们在此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小学英语教学问题情境重构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将日常生活融入英语学习之中,能够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这门语言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蕴含的乐趣。以《五年级上册 Unit 2 A new student》为例,教育者可以构建一个‘探索校园新朋友’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道:“同学们,我们学校迎来了一位新同学,大家都对他感到十分好奇。今天,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位新朋友的故事。”随后,教师可以展示一系列校园场景的模糊图片,例如教室、图书馆和操场等,在这些图片中隐约可见新同学的身影,但其具体面貌并不清晰。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新同学可能在哪里呢?也许就在《place》。”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猜测新同学可能所在的位置,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参与积极性。
在介绍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思考:“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new student, what questions will you ask?”学生们被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并列出他们想要向新同学提出的问题,例如“你的名字是什么?你来自哪里?你在哪个班级?”等。随后,教师扮演新同学的角色,与学生进行互动,用英语回应他们的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本单元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还提升了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技巧。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在练习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新老同学,在模拟的校园相遇情境中互相了解。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如“向新同学介绍你的学校并询问他/她的兴趣爱好。”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进行交流,比如“我们的学校很大,有很多树木和花朵。你喜欢踢足球吗?”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英语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场景之中,从而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资料凭借其生动、直观且形象的特点,能够为学生构建更加丰富和真实的问题场景。以六年级上册 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此类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展示了一段关于城市环境变迁的视频。视频首先呈现了一个干净整洁、绿树环绕且河流清澈的城市景象;随后画面转换,展示了诸如随意丢弃垃圾、工厂排放污水以及汽车尾气污染等不文明行为,导致城市面貌变得脏乱不堪。视频播放完毕后,老师向学生们提问:“What do you see in the video? How does the city change?What makes the city dirty?”以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视频内容,思考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的因素,并激发他们对于维护良好城市环境的兴趣与反思。
在介绍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环境问题的图像资料,例如堆积成山的垃圾、受到污染的河流以及被雾霾覆盖的天空等场景。每展示一幅图片时,教师都会提出相关问题,如“这个地方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它?”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描述所见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此外,教师还会结合这些图片来解释本单元的关键术语和句式结构,比如“rubbish”、“pollution”以及“We should...”等表达方式,以此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教师还安排了一段以环保为主题的英文动画短片播放。该视频展示了儿童及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于各类环保活动的画面,包括清理废弃物、植树造林以及传播环保意识等内容。观看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们分组讨论:“从这段视频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城市清洁?”要求学生们根据视频内容和个人经历探讨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城市环境保护当中去。随后,每个小组挑选一名成员代表全组用英语汇报他们讨论得出的观点。
(三)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当体现出层次性和挑战性,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教师能够构建出难度各异的问题场景。以英语语法教学为例,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可以通过布置较为简单的填空题和选择题来加强其对语法规则的理解;而对于那些已经具备较好基础的学生,则可以安排一些更为复杂的写作任务,让他们有机会将所学的语法知识应用于实际表达中。通过这种方式设计出来的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结语
总体而言,本研究依托于情境学习理论框架,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进行了创新性重构。提出了诸如结合现实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实施角色扮演活动以及设计具备层次感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等一系列策略。通过具体教学实践案例的分析,证明了上述方法不仅切实可行而且效果显著。研究发现,恰当的情境重构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有助于提升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雯珊. 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路径探析[C]//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3:1-5.
[2] 姚彦珍. 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C]//首届教育教学与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