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旧公园风景园林改造工程管理模式创新
曹亮亮
浙江祥新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313000
一、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城市公园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市民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生态调节等多重功能。然而,许多早期建设的老旧公园,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设计理念落后、设施老化、功能单一等问题,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对老旧公园进行风景园林改造,成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而传统的老旧公园改造工程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手段落后、各参与方协同性差等,严重影响改造工程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创新城市老旧公园风景园林改造工程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城市老旧公园风景园林改造工程管理现存问题
(一)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
部分老旧公园改造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缺乏对城市发展趋势、市民需求变化的深入调研与分析。设计方案往往局限于对现有设施的简单修缮和局部调整,未能充分考虑公园未来的功能拓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施工管理松散
老旧公园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组织不合理、质量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由于老旧公园改造场地环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未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导致施工过程中各工序衔接混乱,施工进度缓慢。
(三)后期维护管理不足
老旧公园改造完成后,后期维护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许多城市对老旧公园改造后的维护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的维护管理团队和完善的维护管理制度。维护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公园设施损坏后无法及时修复,绿化植物得不到有效养护,景观效果逐渐变差。此外,公园管理部门与市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无法及时了解市民对公园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影响公园的使用体验和服务质量。
(四)各参与方协同性差
老旧公园改造工程涉及规划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市民等多个参与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各参与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信息交流不畅,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例如,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缺乏充分的技术交底,导致施工过程中频繁出现设计变更;建设单位与管理部门之间沟通不足,使得改造后的公园在管理移交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影响公园的正常运营。
三、城市老旧公园风景园林改造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一)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涵盖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开展前期调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市民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设计方案。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公园改造项目进行三维建模和模拟分析,优化设计方案,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调整。在施工建设阶段,建立严格的施工质量和进度管控体系,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施工过程,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符合要求。在运营维护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管理计划,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公园设施、绿化植物等的实时监测和智能维护,延长公园使用寿命,提升服务质量。
(二)推动智慧化管理模式应用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智慧化公园管理系统。在公园内安装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如空气质量、温湿度等)、设施运行数据(如照明设施、健身器材使用情况等)、人流数据等信息,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公园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例如,根据人流数据,合理调整公园内的安保力量和清洁频次;利用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自动调节绿化植物的浇水量,实现节水灌溉。同时,开发公园管理APP或小程序,为市民提供在线导览、活动预约、意见反馈等服务,提升市民的使用体验和参与度。
(三)加强多方协同合作
建立多方协同合作机制,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和权利,加强沟通协调。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市民代表等组成的项目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决策。利用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实时沟通,打破信息壁垒,提高工作效率。
(四)注重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老旧公园改造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环节。在改造前期,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线上投票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市民对公园改造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市民的需求和期望,将市民的合理建议融入到改造方案中。在改造过程中,邀请市民代表参与项目监督,定期向市民公开项目进展情况,接受市民的监督和评价。改造完成后,建立市民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市民对公园使用后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公园后期维护管理和进一步优化的依据。通过公众参与,提高市民对公园改造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增强市民的主人翁意识。
四、创新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老旧公园风景园林改造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加大对老旧公园改造项目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改造资金,同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园改造和运营。例如,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企业参与公园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实现政府和企业的优势互补,提高公园改造和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人才培养与引进
加强老旧公园改造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具备风景园林设计、工程管理、智慧化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鼓励企业和管理部门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为创新管理模式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
(三)建立评估与监督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改造工程管理评估体系,对创新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评估指标包括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多个方面。通过评估,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同时,加强对改造工程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实施,保障项目质量和安全。
五、结论
城市老旧公园风景园林改造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是提升老旧公园改造质量和效率、满足市民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推动智慧化管理模式应用、加强多方协同合作和注重公众参与等创新策略,并辅以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人才培养与引进、评估与监督等保障措施,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老旧公园改造工程的管理水平。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应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创新管理模式,推动城市老旧公园改造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为市民创造更加优美、舒适、便捷的城市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唐源远,周湘华,冯叶子.城市更新背景下“人民公园”有机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湖南烈士公园为例[J].中国勘察设计,2024,(11):78-82.
[2] 席 钰 . 基 于 场 景 营 造 的 重 庆 市 鹅 岭 公 园 更 新 研 究 [D]. 重 庆 大学,2023.DOI:10.27670/d.cnki.gcqdu.2023.000405.
[3] 陈研. 存量视角下公园周边区域城市形态与微更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23.DOI:10.27242/d.cnki.gnjlu.2023.000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