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段科学教师困惑驱动型深度学习引导的内涵深化:——核心要素与理论探析

作者

宋明辉 刘燕

龙泉驿区实验小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100

一、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启蒙课程,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科学课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一扇窗。在科学教育中,深度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不仅获取知识,更能培养其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困惑驱动型深度学习引导,以学生的困惑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深入探究科学知识,是一种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准确把握其内涵、核心要素以及理论依据,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困惑驱动型深度学习引导的内涵

2.1 深度学习的概念溯源

深度学习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 Ference Marton 和 Roger Saljo 于1976 年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提出,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即浅层次学习和深度学习 。浅层次学习主要是机械记忆事实和信息,而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学生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并能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如今它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2.2 困惑驱动在深度学习中的独特价值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困惑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驱动力。一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中有无数个“为什么” 。当他们在观察、体验生活或学习科学知识时,遇到无法理解的现象或问题,就会产生困惑 。这种困惑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求答案。例如,在学习“认识水”这一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水为什么没有固定形状感到困惑,这种困惑会驱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去探索水的特性,从而深入理解水的本质,实现深度学习。困惑驱动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使学习更具自主性和积极性。

2.3 困惑驱动型深度学习引导的定义与内涵

困惑驱动型深度学习引导是指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敏锐捕捉学生的困惑点,以此为契机,设计引导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从而实现对科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提升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以学生的困惑为起点,构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困惑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核心要素分析

3.1 学生困惑的精准捕捉

准确捕捉学生的困惑是实施困惑驱动型深度学习引导的首要要素。小学低段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困惑,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的日常表现等多种途径来发现学生的困惑。例如,在学习“植物的一生”时,教师观察到学生在观察种子发芽过程中,对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表现出疑惑的神情,教师就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有的种子发芽快,有的发芽慢?”“种子发芽一定要有阳光吗?”等 。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困惑,无论问题看似多么简单或幼稚,都可能是学生深入思考的起点,都有可能成为驱动深度学习的动力。

3.2 驱动性问题的精心设计

基于学生的困惑,教师要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它要具有启发性、挑战性和可探究性 。启发性是指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挑战性是指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但又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可探究性是指问题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方法来解决 。例如,针对学生对种子发芽条件的困惑,教师可以设计驱动性问题“怎样才能让种子更快更好地发芽?”这个问题既具有启发性,促使学生思考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又具有挑战性,激发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最佳的发芽条件;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具有可探究性。

3.3 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

探究活动是学生解决困惑、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驱动性问题,有效组织探究活动 。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和时间,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探究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不同种类的种子、土壤、水、光照设备等材料,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 。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方法 。此外,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

3.4 深度思维的积极引导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深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反思等方式,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学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后,教师可以提问“你的实验结果和你的假设一致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如“除了我们实验中探究的这些条件,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种子发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深度思维的引导,学生能够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五、结论

困惑驱动型深度学习引导对于小学低段科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以学生的困惑为切入点,通过精准捕捉困惑、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有效组织探究活动、积极引导深度思维和多元构建学习评价等核心要素,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问题解决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等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科学教师应深入理解和把握困惑驱动型深度学习引导的内涵和核心要素,以相关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一年级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困惑驱动型深度学习引导在不同科学教学内容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及如何更好地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推动小学低段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