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破茧成蝶: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双向奔赴

作者

郭怡萍

潍坊学院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也承载着无数莘莘学子的梦想,它宛如一场温暖的接力,在学生心灵的土壤里播撒希望的种子。在学生工作的漫漫征途中,我始终怀揣着这样的信念,用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小 A(化名)的故事,便是这段旅程中一段动人的篇章。

一、案例简介

小 A 是一位来自于贵州山区的少数民族女孩,她像一颗漂泊的蒲公英种子,跨越千里,来到山东求学。家庭贫困似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母亲早早离开她,家中有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三个年幼的弟妹需要照料,懂事的她在心里种下渴望改变命运的种子。

初入大学校园,城市的繁华热闹与她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拮据的生活费常常让她在面对集体活动时,因为费用而感到担心,她渴望融入,却又因羞涩和自卑望而却步。在宿舍,她跟室友们差异的生活习惯与观念,仿若持续碰撞的火芒,导致了一波又一波的矛盾,“性格怪异”这个刺耳的称谓,重重地刺中了她敏感脆弱的心,让她掉进了自我怀疑的深谷。

为了冲破困境,小 A 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学业,然而山区滞后的教育资源,成了她求学历程中难以跨越的壕沟。在课堂上,她常常听得一头雾水,面对差强人意的成绩,她心里十分着急,却又不知从什么地方找到突破点,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在挂科边缘徘徊,这使她的压力如春日积雪消融引发的洪流,愈发奔涌沉重。

生活的艰难、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业的受挫,如三座大山,压得小 A 喘不过气来,焦虑的情绪如影随行,眼神黯淡无光,小 A 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与无助。

在深入学生宿舍时,我一眼就注意到这个女孩,她的眼神游离,沉默寡言。直觉告诉我,这个女孩正落入痛苦的泥潭,我下定决心,要做她困境里的那盏灯,照亮她前行的每一步,陪她顺利走出来。拥抱希望的温暖之行,就此开启。

二、成因剖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被自卑枷锁锁住的复杂情绪

小 A 的家庭以父亲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微薄的收入仅能勉强维持生计。奶奶的意外摔倒,使本就穷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父亲常年去外地务工,挑起全家经济的沉重担子,每次看到父亲疲乏的背影和布满老茧的双手,小 A 心里满是愧疚与压力,和同学们相比,她觉得自己就像只丑小鸭,不敢跟别人交流。

(二)教育资源匮乏:学业受挫激起的焦虑情绪

贵州山区的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小 A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进入大学后,面对繁多的课程与激烈的竞争,她感到力不从心。日常学习测试中的失利,像密集的重锤,一下又一下,无情叩击她的世界,让她学习的信心逐渐消退,陷入“学习困难—信心受挫—更难学习”的恶性循环。

(三)文化差异冲突:无法融入产生的孤独情绪

山东和贵州之间不仅存在距离上的跨度,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让小 A 无论是在环境上、饮食上还是文化上都有着强烈的不适应,同时这种种的不适应加深了小 A 与同学们的误解,使得小 A变得更加小心翼翼,更加害怕袒露自己的内心,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参加集体活动,无法融入集体。

(四)亲子沟通缺失:情感隔阂造成的封闭情绪

小 A 家里孩子多,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需要照顾,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小 A 父亲身上,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压力下,小 A 父亲愈发沉默寡言,无法给予小 A 一直以来渴望的爱和温暖,这导致小 A 在成长的路上形单影只。小 A 上大学后,她与父亲见面的次数比以前更少,偶尔的电话交流,父女俩交流起来既陌生又生硬。仅有的几次通话中,父亲只是一味地叮嘱小 A 好好学习,极少关心她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这让本就敏感的她在进入大学后越来越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小 A 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逐渐自我封闭起来。

三、帮扶策略

(一)用心倾听:打开心灵之门

作为辅导员,只有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共情,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了解学生问题的根源。在我观察到小 A 情绪不佳后,我多次主动找小 A 谈心,一开始小 A 总是寡言少语,对我充满戒备,每次交流都只是简单地回应,眼神中透露着不安与抗拒。但我没有放弃,一次次地与她相约,渐渐地,她开始敞开心扉,与我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认真倾听她讲述家里的事、学校人际关系的困扰以及内心的委屈,默默给予她陪伴和理解。就这样,我们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信任,当她对我打开心扉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她内心承受的巨大压力,而此刻的我,成为了她最坚实的依靠。

(二)多方位疗愈:重塑自信人生

为了帮助小 A 摆脱心理困境,我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引导她正确认识自己,纠正认知偏差。在学业上,我组织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成立帮扶小组,为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对小 A 进行“N 对 1”帮扶。在人际交往方面,我与班级里活跃的同学沟通,让他们主动关心小 A,带动她参加集体活动。在生活中,我时刻关注着她的需求,中秋节,当我打听到小 A 舍友纷纷回家,她独自一人在宿舍时,我便带着月饼和水果陪她一起过中秋节,让她感受到“温暖”。

(三)政策帮扶支撑:减轻经济压力

为帮小 A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我向她仔细介绍了助学贷款、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的申请流程,并协助她办理相关手续。小 A 在勤工助学岗位锻炼自己时,也获得了一定收入。这些政策的支持,似及时雨般,缓解了小 A 的经济压力,给小 A 的生活带来了新希望。

(四)家校合力:搭建成长桥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才可完成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在做小 A 工作时,我积极与小 A 父亲取得联系,我将小 A 在学校的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详细告知,劝导其父亲多给她关爱和理解,改变以往的沟通方式。电话那头,小 A 父亲满是疲惫、无奈与难过,但对女儿的关心和关爱变得日益清晰可见,亲子关系不断升温,家庭氛围也渐渐变得融洽起来,这提高了小 A 内心的安全感,为小 A 的成长注入了新动力。

四、工作成效

(一)经济压力减轻,学习生活稳定

小 A 在助学贷款、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等政策的帮助下经济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她不用再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和提升自己上,她的步伐变得轻盈且自信,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二)学业成绩提高,学习动力增强

在学业帮扶小组的悉心指导下,小 A 逐渐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原本在不及格边缘的科目全部顺利通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成绩都进入班级前 30‰ 小 A 对学习有了动力,积极主动参加学术活动,呈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三)心理状态改善,自信逐步建立

小 A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关心、陪伴和心理疏导后,心理状态发生了积极的改变,由原来的自卑、怯懦,变得自信、乐观、开朗、大方。与此同时,小 A 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不仅收获了友谊还取得了不少成绩,小 A 的步伐变得轻盈起来,朗朗的笑声时常回荡在校园里。

(四)未来方向明确,发展规划清晰

小 A 所在的山区教育资源比较落后,回家乡做一名教师的梦想早早就埋藏在她的心中,这颗小小的种子因自卑和胆怯,从未发芽。伴随小 A 状态的转变,这颗种子终于找到了可以滋养的露水,开始慢慢发芽、长大。在梦想的推动下,小 A 积极准备考取教师资格证,朝着教师的梦想坚定地前行。

(五)化蝶新生,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

小 A 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更在精神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她怀着感恩之心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先后多次前往老年公寓、图书馆、社区等地,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爱与温暖。在老年公寓,她耐心地陪伴老人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在图书馆,她认真整理书籍,为读者提供帮助;在社区,她与孩子们一起度过欢乐的时光。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彰显了她的责任与担当。

(六)逐梦路上展芳华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小 A 多次组织策划家乡的“暖冬行动”“青年市集”等活动,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担任“xx 区驻外大学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xx 区大学生春晖服务社副社长”等职务,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在学术方面,她的论文也在相关期刊上发表;在校园里,她担任学院志愿服务队活动一队队长、院级学生会社会实践部部长,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2025 年寒假,她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返家乡”社会实践,得到了广泛认可;2024 年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这些成果见证了小 A 的成长,书写出属于她自己的动人篇章。

五、经验启示

小 A 从一个深陷困境、满心迷茫的女孩,一步步成长为一个积极向上、心怀大爱的青年,这一蜕变历程,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教育的本质与价值,也为我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道路上,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带来了深刻且富有温度的启示。教育,绝非只是知识的传输,教育,更像一场充满温情的心灵对话。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察觉学生细微的情绪变化和实际需求。在学生遭遇挫折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在学生迷茫困惑时,给予耐心的引导。

学生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协同合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在小 A 的蜕变中,学校的政策帮扶、老师的悉心指导、家庭的情感支持以及社会的锻炼机会,共同为她的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只有当各方紧密配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与帮助,我们才能真正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出德才兼备、心怀家国、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我将始终铭记这些宝贵经验,以爱为笔,以责任为墨,与学生一起共同书写出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元昊,杨丽.大学生家庭教育失位错位问题的研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2):153-8.

[2]李佳珊.自我决定论下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分析[J].知识文库,2024,40(15):171-174.

[3]姚永强,陈碧珍.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对我国家庭劳动教育的启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21-124.

[4]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3.

[5]白喜文,默原,陈子丹.“家校合作”在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78-81.

[6]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社,1986:47-55.

[7]《心理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140-1146.

[8]吴盘生.可贵的质疑中肯的批评——苏霍姆林斯基《前进》一文简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

[9]史庆军.家校协同视角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考试周刊, 2024,(39):1-5.

[10]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