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优抚安置政策的实践困境与创新对策
全维奇
身份证号码:220721198104010236
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工作事关国防巩固与社会稳定,是衔接军队与地方、保障军人权益的关键环节。随着市场经济深化与社会结构转型,我国优抚安置政策已从传统计划分配模式逐步演进为自主就业、安排工作、退休供养等多元方式并存的体系。然而,多地实践显示,政策执行效果与退役军人期待仍有差距,如部分地区出现安置岗位质量不高、待遇保障不均等问题,亟需通过案例复盘破解发展难题。
二、退役军人优抚安置政策的实践困境
(一)资源配置不均衡,区域保障差距显著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优抚安置资源供给能力,形成明显的区域失衡。东部某省数据显示,其省会城市年均优抚资金投入达 1.2 亿元,而西部某偏远县同期投入不足 800万元,导致后者在医疗优待、住房补贴等方面标准仅为前者的 60‰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资金上,还表现为服务设施分布不均,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缺乏专业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受阻。
(二)就业安置衔接弱,岗位匹配度偏低
就业是退役军人安置的核心诉求,但当前岗位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天祝藏族自治县调研发现,当地安置岗位中基层服务类占比超 70% ,而具备技术专长的退役军人对专业对口岗位需求强烈,导致 35% 的安置对象对岗位满意度不高。同时,部分企业对退役军人技能认知不足,即使享受税收优惠也不愿提供核心岗位,加剧了“安置易、稳岗难”的困境。
(三)服务供给较单一,多元需求难以满足
退役军人需求已从基础生活保障向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多元方向延伸,但现有服务供给存在明显短板。南方某市民政部门统计显示,其提供的服务中,待遇发放等基础类占比达 85% ,而创业指导、心理疏导等增值服务占比不足 10% 。对于伤病残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个性化康复方案缺失,部分地区仍采用“一刀切”的保障模式,政策精准性不足。
(四)协同机制不健全,政策执行效能受限
优抚安置涉及民政、人社、退役军人事务等多个部门,但跨部门协同存在壁垒。北方某省“清零行动”中发现,因缺乏信息共享机制, 30% 的退役军人安置信息存在重复统计或遗漏情况,导致部分历史遗留问题拖延解决。同时,军地衔接不畅,部队未及时提供退役军人技能档案,地方难以精准开展岗前培训,影响政策执行效率。
三、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政策制定与执行存在脱节
宏观政策缺乏对地方实际的考量,导致执行中出现“水土不服”。部分政策仅明确原则性要求,未制定差异化实施细则,如统一的安置岗位比例要求难以适应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此外,政策制定过程中退役军人参与度不足, 72% 的受访者表示未参与过政策征求意见环节,导致政策难以精准匹配需求。
(二)资金保障机制不稳固
优抚资金过度依赖财政拨款,多元筹资渠道尚未建立。西部某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反映,其年度优抚资金 90% 来自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受地方财政波动影响大,遇到经济下行时便出现拨款延迟情况。同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缺失,企业、社会组织投入优抚工作的激励政策不足,资源供给单一化问题突出。
(三)宣传与评估体系不完善
政策知晓度低与评估缺位形成双重制约。南方某社区调查显示, 60% 的退役军人不了解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主要原因是宣传形式单一,仍以公告栏张贴、手册发放等传统方式为主,对年轻退役军人偏好的线上渠道利用不足。此外,评估体系缺乏量化指标,仅依靠定性描述判断政策效果,难以发现执行中的隐性问题。
四、基于案例的创新对策建议
(一)构建资源统筹机制,缩小区域差距
借鉴东部某省“省级统筹+地方配套”模式,建立优抚资金省级调剂制度,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倾斜补助,确保基本保障标准全省统一。同时推行“发达地区结对帮扶”机制,如江苏苏州与甘肃定西合作共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通过人才输送、技术支持提升欠发达地区服务能力,实现资源均衡配置。
(二)深化就业服务改革,提升岗位匹配质量
一方面拓宽安置渠道,落实中央企业 5% 新增岗位用于退役军人安置的要求,同时对吸纳退役军人的民营企业给予贷款贴息优惠。另一方面建立“技能前置+精准匹配”体系,部队在退役军人退役前 6 个月开展职业技能测评,地方人社部门提前对接企业发布岗位需求,如山东青岛构建的“军地技能档案共享平台”,使岗位匹配成功率提升至 82% 。
(三)丰富服务供给体系,满足多元需求
参照河北等地经验,搭建“1+N”服务平台,以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为核心,联动职业院校、心理咨询机构提供专项服务。针对创业需求,建立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场地支持与导师指导;对伤病残群体,推行“一人一策”保障方案,整合医疗资源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同时扩大服务覆盖面,将退役军人家属纳入就业帮扶范围,增强政策获得感。
(四)健全协同监督机制,强化政策落地效能
建立全国贯通的退役军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军地、部门间数据实时同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成立跨部门联合督导组,采用“季度巡查+年度评估”模式,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地方财政补助挂钩。借鉴“清零行动”经验,对历史遗留问题实行台账管理,明确责任主体与解决时限,确保政策执行闭环。
五、结论
退役军人优抚安置政策的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直面资源配置、就业衔接、服务供给等现实困境。通过构建资源统筹机制、深化就业服务改革、丰富多元服务供给、健全协同监督体系,可有效破解政策执行中的堵点难点。各地应结合实际借鉴先进案例经验,将“精准化、多元化、协同化”作为改革方向,让优抚安置政策真正落地见效,为退役军人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李明. 新时代退役军人优抚安置政策执行困境与对策研究[J]. 中国民政,2023(12): 45-49.
[2] 张晓军. 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结构性矛盾与破解路径——基于多省调研数据[J].劳动保障世界, 2024(3): 28-32.
[3] 王丽萍. 区域均衡视角下优抚安置资源配置优化研究[J]. 社会保障研究,2023(5): 67-73.
[4] 赵建国. 军地协同视角下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 国防, 2024(2): 51-55.
[5] 陈静. 退役军人创业扶持政策的实践效果与完善建议[J]. 中国就业, 2023(8):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