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旅游"导向下的区域低碳生态旅游廊道网络规划与交通协同研究
申倩
上海诗与遥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1103
引言:在全球旅游业加速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慢旅游” 与 “低碳生态旅游” 已成为破解传统观光旅游高消耗、浅体验困境的重要路径。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25 年全球生态旅游市场规模预计达 3470 亿美元,其中强调深度体验与低碳环保的慢旅游模式占比超 60% ,凸显出游客对 “可持续旅行方式” 的迫切需求。
1.“慢旅游”与低碳生态旅游理念
“慢旅游”
慢旅游强调以 “时间沉浸”“深度体验”“文化共鸣” 为核心,通过延长停留时间、降低旅行节奏,让游客在自然与人文场景中实现身心放松 。它是从慢生活理念衍生而来的一种旅游方式,倡导游客摒弃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游览,追求对旅游目的地的长期深入了解,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质量。慢旅游是旅游者在异地以停留的方式,深入接触目的地特色文化,追寻精神家园和自我价值的一种新型旅游理念。[1]
低碳生态旅游理念,强调在旅游活动中,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碳排放。如从交通方面鼓励游客采用公共交通、骑行或徒步等低碳手段。住宿方面倡导选择注重环保的酒店或民宿,餐饮上倾向于提供本地、有机的食材,减少食物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同时也支持了当地农业生产。
2.旅游廊道网络与交通协同理论
旅游廊道网络可将区域内的各个角落紧密连接。其中,旅游廊道丰富多样,如:交通廊道不断输送游客,生态廊道使游客亲近自然通道,文化廊道承载着历史文化传承,让游客漫步时领略到人类文明。这些不同类型的旅游廊道,共同构筑起区域旅游的空间骨架。在此过程中,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旅游廊道网络形成有机整体。旅游流在廊道的网络中顺畅流动,为区域旅游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对于交通协同理论,强调不同交通方式、交通设施以及交通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这种协同是一种深度的融合与共生,实现交通系统的整体最优运行。具体实践中,交通协同可调配各种交通元素,使旅游交通效率得以显著提高。游客在出行的过程中,不再为繁琐的换乘、拥堵的道路烦恼,而是能够享受顺畅的交通服务。同时,交通拥堵与碳排放在交通协同下得到有效的缓解。更为关键的是,交通协同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到喜悦,更在整个过程中保持舒适与惬意[2]。
3.生态旅游廊道的规划要素与策略
3.1 规划原则
在廊道网络规划中,应保证文化传承原则,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旅游廊道规划设计中,精心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廊道景观与体验项目。还应重视连通性原则,确保旅游廊道网络具有良好的连通性,将景区不同区域串联起来,形成连续、便捷的旅游空间通道。同时保证低碳环保原则,廊道应选择低碳节能的交通方式作为廊道的主要依托,比如步行道、自行车道、水上航道以及公共交通线路等,减少机动车依赖,降低旅游交通碳排放。此外,强化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在旅游廊道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对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2 规划步骤
对区域内的自然、人文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同时,深入分析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确定可供旅游开发的空间范围与生态限制条件。以此为基础,根据旅游资源分布与特色,筛选出具有较高旅游价值节点,作为旅游廊道网络的重要连接点与服务枢纽,承担起游客集散、旅游服务重任。还应结合区域地形地貌、交通现状、生态格局以及“慢旅游”的需求选取合适的廊道路线,让游客可以顺畅地在各个区域间穿梭。沿着旅游廊道,还要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将自然与文化景观完美地展示在游客面前,让游客可以尽情欣赏风景,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为了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需要完善旅游廊道网络的配套设施,提供信息咨询、票务预订、应急救援等服务,为游客解决各种问题。
4.赛里木湖生态旅游廊道网络与交通协同方式
生态旅游廊道网络与交通系统的协同发展,本质是通过空间、时间、功能的多维整合,实现生态保护、旅游体验与交通效率的统一,以赛里木湖生态旅游廊道与交通协作规划为例。
4.1 空间协同
廊道作为连接生态斑块的线性空间,需与交通系统形成 “功能叠加”。赛里木湖将环湖路作为核心廊道,实施 “蓝宝石项链计划”, 交通设施与生态景观节点有机融合,如在月亮湾、塞北堡等地建设核心地标,布局 21 个主题驿站和五大码头,形成 “交通节点 — 体验界面 — 服务枢纽” 的立体网络,同时通过低空飞行设施、观光索道等构建水陆空立体交通,实现空间功能的复合利用。
通过节点复合化设计,将交通枢纽(如码头、驿站)转化为 “交通 - 体验 - 服务”复合节点。比如月亮湾码头既是游船停靠点,又是水上运动营与生态课堂,体现 “交通节点作为体验界面” 的空间协同理论,即通过功能叠加提升空间利用效率。通过垂直空间分层利用,科古尔琴观星营地通过索道连接山顶观星平台与山脚服务区,形成 “空中交通 + 地面慢行” 的立体网络,实现垂直空间协同拓展旅游体验。
4.2 时间协同
交通系统需通过时间维度的协同,平衡旅游流的时空分布不均,赛里木湖
通过构建四大时空模型(环湖游、体验游、经典游、深度游),控制不同游线的时间节奏,如环湖游 3 小时快速打卡、深度游 3 天 2 晚沉浸式体验,结合分时预约制、动态流量调控和季节性交通产品,实现游客时间分配与生态承载力的平衡。
4.3 功能协同
赛里木湖交通系统设计以兼顾生态保护、旅游体验与文化传播功能,通过采用新能源观光车、电动游船等低碳设施,构建徒步道、骑行道、小火车道等慢行网络,同时将交通节点转化为文化体验载体,如 “西海号” 小火车融入游牧文化展示,月亮湾码头兼具交通换乘与水上运动营功能,实现 “交通即体验” 的价值转化。
4.4 运营与管理协同
交通运营管理方面,通过多维度策略优化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与生态效益。通过景交系统优化,沿环湖路设置景交站点,形成以站点为节点,依托停车场、景交站点、码头、驿站,完善自驾车、景交车、游船等交通方式的换乘标识与服务,提升换乘效率。智能交通管理引入 AI 数智系统,实现游客量监测调控与智慧服务,区域联动运营推行 “博温赛” 全域旅游品牌,设计跨区域联票并开通旅游专线巴士,还通过低空飞行联动博乐等区域,形成 “快旅慢游” 模式。
结论:综上所述,在“慢旅游”理念导向下,区域低碳生态旅游廊道网络规划与交通协同需要作出进一步完善。在此期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游客行为与需求,不断优化旅游廊道网络规划与交通协同策略,提高旅游产品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并且还应加强科技创新应用,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为“慢旅游”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还需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全面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柳松,周璇。慢旅游的概念、本质与特征研究 —— 基于游客视角的探讨 [J].旅游研究,2018,(01):22 - 32
[2]白艾灵,郭杉桐,朱海艳.旅游廊道视角下目的地形象感知变化及其原因——以陕西黄河流域城市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24,34(04):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