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运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

李勇

四川中测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农村污水排放具有点多、面广、分散且成分复杂的特点,传统的无序排放方式造成水体污染、地下水资源破坏及病媒传播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大力推进设施建设和治理技术创新。然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运营管理水平整体较低,存在人员专业化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保障薄弱等问题,影响了治理效果的发挥。基于此,本文将系统梳理当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运营管理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未来优化路径和发展趋势,旨在为农村污水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农村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运营管理现状

2.1 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加大财政投入,推动设施覆盖面迅速扩大。采用多样化技术手段,如人工湿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小型氧化沟等,切实解决了农村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的难题。这些设施多具有投资低、运行简便的特点,符合农村地域分散、人口密度低的实际状况。同时,政策支持促进了建设速度的提升,极大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然而,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未能完全同步运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导致部分设施因运行不当而效率低下或闲置。农村污水处理的长效运行尚需依赖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持。

2.2 运营管理机制薄弱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普遍存在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多数农村缺乏专业的运维团队,运营人员多由村干部兼任或临时聘用,专业技能匮乏,导致设备维护不及时、故障排除困难,影响污水处理效果。政府、村集体及运营主体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清,缺乏有效协作与监督,管理权责不匹配,造成管理“真空”。此外,缺少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得运营质量难以保障。资金方面,设施运行主要依赖政府财政补贴,农户缴费意愿低,资金流动不足,难以保障持续运维开支。机制上的薄弱制约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效运营,亟需制度创新与管理体制完善。

2.3 资金投入与运行成本压力大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资金投入虽然在建设阶段有所保障,但运行维护资金依然短缺。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居民收入水平有限,污水处理服务收费难以实行,导致运行费用多依赖政府补贴。财政补贴存在周期性和不稳定性,难以形成持续资金支持,导致部分设施因资金不足无法正常运行或维保不到位,影响处理效果。设备能耗、药剂采购及人员工资等日常支出逐渐加重运营负担。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有效激励政策,阻碍了农村污水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三、运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管理人员技术素质偏低

除了技术操作不熟练外,基层运维人员还普遍缺乏对污水处理背后生态效益的理解,难以从全局视角优化运行策略。例如,在雨污混流或季节性水量波动时,不能根据进水变化灵活调控运行参数,导致出水水质波动大。新技术的推广也面临“下不去、留不住”的尴尬局面,技术文件与操作流程常常成为摆设。此外,人员流动性强也是瓶颈之一,农村岗位待遇低、成长空间小,缺乏吸引力,致使技术传承断层。解决之道应包括设立基层运维员培训基金、建立职业认证体系,增强其专业身份感和技术成就感。

3.2 缺乏有效监管与评估机制

监管缺失不仅影响设施运行质量,也导致财政投入无法产生应有的环境效益。部分项目仅在竣工验收阶段进行一次性检查,之后便缺乏持续评估机制,甚至地方环保部门因人力紧张难以开展定期督查。一些地方缺少统一的数据采集和报送标准,导致数据真实性和可比性差。为此,应推动建立“全过程监管+智能化预警”的运行监管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各处理点的运行状态进行风险预测和绩效评估,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乡镇生态环境治理成绩单,实现责任倒逼与治理提效双结合。

3.3 村民参与度不足

低参与不仅限制了设施保护,也影响了污水处理模式的选择与适应性。例如,在部分地区由于群众不了解系统原理,擅自接入雨水管或排放固体垃圾,直接导致设备堵塞和功能失效。此外,村民对水费缴纳缺乏共识,容易形成“谁交谁吃亏”的观念,削弱了公共治理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因此,推动公众参与必须结合乡村文化特性,开展有温度的环境教育活动,利用村民议事会、乡村广播、志愿队等形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从源头增强村民的环境行为自觉。

四、未来发展趋势与优化路径

4.1 构建专业化运营体系

为解决农村污水处理运营中的管理薄弱问题,构建专业化运营体系尤为关键。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环保服务公司,实现从设施建设到运营维护的一体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政府可通过招投标方式选定运营方,明确运营责任和服务标准,推动“政府监管 + 企业运营”的双轮驱动模式。同时,推行区域化集中运营管理,整合资源,实现人员、设备、技术共享,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整体效率。此外,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将出水水质、能耗控制、设备维护等指标与运营费用挂钩,激励运营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农村污水处理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4.2 推进智能化与信息化管理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农村污水处理管理带来了崭新的机遇。通过部署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态并自动发出警报,从而提高运行的透明度和反应速度。智能化管理不仅能够迅速发现设备故障并减少停机时间,还能精确控制药剂投加量和能源消耗,优化处理工艺,降低运营成本。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云平台技术,可实现跨区域的数据整合与绩效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此外,移动端管理应用方便运维人员进行远程巡检、记录和反馈,进一步提升了管理的灵活性和效率。

4.3 完善资金保障与激励机制

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的可持续运营,必须完善资金保障和激励机制。建议多渠道筹集运营资金,结合政府补贴、社会资本投入与农户适度缴费,形成多元稳定的资金结构。推广“公建民营”等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提升效率。与此同时,应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如绩效补贴、能耗奖励,鼓励运营主体提升处理质量与管理水平。对农户,结合缴费与环境教育,推动用水与排污收费相结合,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和缴费意愿。还可以探索“生态补偿”模式,结合水环境质量改善,给予村集体相应奖励,促进社会共治,实现资金保障与治理效果的良性循环。

五、结论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有效运行是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保障。当前,尽管我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运营管理方面仍面临管理体制不健全、技术人员匮乏、资金保障不足等现实问题。未来应从专业化运维、智能化监管、资金机制改革和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着手,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运营管理体系。只有实现“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才能真正提升农村污水治理水平,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庚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5,6(03):146-147+150.

[2] 张传后, 周磊.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模式研究[J]. 乡村科技,2021,12(36):117-119.

[3] 周荣忠.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现状及思考[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12):109-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