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作者

苏欢

身份证 210181199403044328

引言

在建筑施工领域,混凝土凭借其高强度、可塑性强、成本适宜等优势,成为各类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仅关系到建筑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更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从材料配比到浇筑振捣,从养护管理到质量检测,每一个环节的技术把控都至关重要。深入探讨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有助于规范施工流程、减少质量隐患,为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提供坚实保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混凝土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要

(一)原材料的选择与检验

原材料的质量是确保混凝土性能的基础,施工准备阶段需严格把控原材料的选择与检验。水泥应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品种和强度等级,确保其安定性、凝结时间等指标符合标准;粗细骨料需控制含泥量、针片状颗粒含量及级配,避免杂质影响混凝土强度;拌合水应采用洁净水,不得含有害物质;外加剂的选用需与水泥性能相匹配,且符合设计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如早强、缓凝、抗渗等。所有原材料进场前必须经过抽样检验,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从源头保障混凝土质量。

(二)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与优化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需综合考虑强度、耐久性、和易性等要求,根据工程特点进行针对性优化。配合比设计应遵循相关规范,通过试配确定水泥、骨料、水及外加剂的最佳比例,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流动性和保水性,满足施工要求。对于特殊环境下的混凝土工程,如高温、严寒或腐蚀性环境,需调整配合比参数,例如增加掺合料提高抗渗性,或添加防冻剂适应低温施工。配合比确定后需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以保证混凝土性能的稳定性。

(三)施工设备与模板的准备

施工设备与模板的准备是确保混凝土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搅拌设备需进行调试,确保计量准确、搅拌均匀,搅拌叶片磨损严重时应及时更换;运输设备需保持清洁,避免残留混凝土影响新拌混凝土质量,并根据运输距离和环境温度采取保温或防晒措施;振捣设备应检查性能是否完好,确保振捣力度和频率符合要求。模板的选型需满足结构尺寸和刚度要求,安装时应保证位置准确、拼接严密,模板表面需平整光滑并涂刷隔离剂,防止混凝土浇筑后出现粘模现象,同时做好模板支撑的稳定性检查,避免浇筑过程中发生变形或坍塌。

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技术要点

(一)混凝土的搅拌与运输控制

混凝土搅拌过程需严格控制搅拌时间和投料顺序,确保材料混合均匀。搅拌时间应根据搅拌机类型和混凝土坍落度确定,过短会导致搅拌不均,过长则可能影响混凝土和易性。投料顺序通常为先投骨料和水泥,搅拌均匀后再加水和外加剂,以提高搅拌效率。运输过程中需防止混凝土离析、初凝或坍落度损失过大,运输时间应尽量缩短,若运输距离较长,可适当掺加缓凝剂。卸料前应快速搅拌,卸料高度超过 2 米时需使用溜槽或串筒,避免混凝土离析。

(二)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工艺

混凝土浇筑应遵循 “分层浇筑、分层振捣” 的原则,每层浇筑厚度根据振捣方式确定,一般不超过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 1.25 倍。浇筑顺序应结合结构特点,从低处向高处推进,避免出现冷缝。振捣时应将振捣器垂直插入混凝土中,快插慢拔,振捣点均匀分布,间距不超过振捣器作用半径的 1.5 倍,确保振捣充分但不过振。振捣至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不再下沉、无气泡冒出为止,对于钢筋密集区域或边角部位,应采取小型振捣器辅助振捣,确保混凝土填充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

(三)施工缝的处理方法

施工缝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停歇时间过长而形成的接缝,处理不当易成为结构薄弱环节。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如梁的跨中 1/3 范围内或板的短边方向。继续浇筑前,需将施工缝表面的浮浆、松动石子及杂物清理干净,浇水湿润并铺一层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厚度约 50-100 毫米,确保新老混凝土结合紧密。浇筑时应从施工缝处开始振捣,使新混凝土与老混凝土充分融合,减少接缝处的质量隐患。

三、混凝土养护阶段的技术要点与质量控制

(一)养护的时间与方式选择

混凝土养护的核心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促进水泥水化反应充分进行。养护时间应根据水泥品种和环境条件确定,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少于 7 天,掺加缓凝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 14 天。养护方式需结合工程实际选择,常用的有覆盖洒水养护、薄膜覆盖养护和喷涂养护剂养护等。覆盖洒水养护应保证混凝土表面持续湿润,避免干湿交替;薄膜覆盖养护需确保薄膜紧密贴合混凝土表面,防止水分蒸发;养护剂养护则通过在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水分流失,适用于缺水或不便洒水的场景。

(二)特殊环境下的养护措施

在高温、低温、大风等特殊环境下,需采取针对性的养护措施。高温环境下应缩短浇筑与养护的间隔时间,加强覆盖遮阳,必要时采用降温措施,如洒水降温或铺设冷却管,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低温环境下需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保温被或加热养护,确保混凝土强度未达到受冻临界强度前不遭受冻害;大风天气应加强表面覆盖,减少水分蒸发速度,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特殊环境下的养护需加强温度监测,及时调整养护措施,保障混凝土强度正常增长。

(三)混凝土质量的检测与缺陷处理

养护期间及养护结束后,需对混凝土质量进行严格检测,包括强度检测、外观检查和结构尺寸复核等。强度检测可通过试块试验或现场回弹等方法进行,确保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外观检查需查看是否存在裂缝、蜂窝、孔洞等缺陷,对发现的表面缺陷应及时处理,如采用修补砂浆填补抹平;结构尺寸复核需检查轴线、标高、截面尺寸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偏差超出允许范围时应采取整改措施。对于影响结构安全的严重缺陷,需制定专项处理方案,经审批后实施,处理后重新检测验收,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达标。

结束语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贯穿于准备、浇筑、养护全过程,每一个环节的技术把控都对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规范搅拌运输工艺、强化浇筑振捣操作、做好养护管理及质量检测,能够有效提升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与耐久。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凝土施工技术也在持续创新,未来应加强新型材料、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混凝土工程施工向更高效、更精准、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为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乔亚林.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5, (19):107-109.

[2]唐亮.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5, (19)10-112.

[3]刘歌, 王海平.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应对措施[J]. 中华建设, 2025, (07): 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