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措施研究
李婷婷
昆明市高速公路建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要求,业财融合作为连接业务活动与价值管理的关键路径,其与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协同应用成为企业实现管理升级的重要方向[1]。现有研究多聚焦业财融合的技术应用或理论框架,但对企业实际操作中“数据如何互通”“流程如何衔接”“目标如何协同”等具体问题的探讨仍需深化。因此,从内涵解析切入,系统梳理当前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现实障碍,并提出可操作的优化措施,对企业在业财融合背景下提升管理精准度、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业财融合与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及关联解析
业财融合是企业业务活动与财务管理的深度协同过程,其核心要义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业务与财务的数据互通,即业务端产生的经营信息(如采购量、销售量、客户需求)能够及时、完整地传递至财务端,同时财务端的成本、利润等分析结果也能反向指导业务决策;二是目标协同,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从“各自为战”转向“共同服务企业战略目标”。例如,业务部门在拓展市场时需考虑财务成本约束,财务部门在控制风险时需兼顾业务发展需求。
精细化财务管理则是通过细化管理单元、精准控制流程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管理模式,主要特征包括:其一,数据颗粒度细化,财务数据不再局限于整体层面的汇总,而是深入到具体业务环节,如单个产品、单个客户、单个项目等;其二,流程精准控制,财务管控从传统的事后核算延伸至业务前端,如合同签订前的成本测算、项目执行中的费用监控;其三,资源高效配置,基于细化的数据和流程控制,企业能够更精准地识别高价值业务、优化资金分配,提高资金、资源使用效率。
业财融合与精细化财务管理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业财融合为精细化财务管理提供全面数据支撑,只有业务与财务实现数据互通,财务部门才能获取更全面、更具体的业务信息,进而开展精细化的成本分析、预算编制;另一方面,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业财融合的实践延伸,通过细化管理颗粒度、控制业务流程,企业能够将业财协同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管理行动,最终实现业务与财务深度融合与价值共创。
二、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现存问题
(一)业财数据协同性不足,信息壁垒制约精细化管理
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数据协同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数据标准不统一,业务部门通常以业务活动本身为统计依据,如销售部门记录订单签订量,而财务部门记录已收货款金额,以实际资金流动为核算标准,二者在统计口径、时间节点上的差异导致同一业务产生的数据无法直接对应;其二,数据传递时效滞后,部分企业仍依赖手工报表或跨部门邮件传递数据,业务端的实时经营信息,如退货、供应商延迟交货,难以及时反馈至财务端,造成财务分析与实际业务脱节[2]。这种数据割裂直接影响了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基础:成本核算因缺乏业务端的具体数据支撑,难以准确分摊到单个产品或项目;预算编制则因无法获取业务端的动态信息,导致预算目标与实际需求偏差较大;项目业务实际的投资成本、盈利情况难以及时有效反映。
(二)业财流程衔接松散,管理环节存在执行断层
业务前端与财务后端的流程衔接问题集中体现在关键节点的脱节现象。例如,在合同管理环节,业务部门签订合同时往往侧重条款的商务可行性,如交货期、价格等,未同步向财务部门提供合同付款条件,如分期付款比例、违约条款等,导致财务部门在后续付款审核时因信息缺失出现超付或延迟支付;在项目管理环节,生产部门推进项目进度时,若未及时更新实际投入的人工、材料消耗数据,财务部门的成本归集将滞后于项目实际进展,最终形成项目已完工但成本未完全入账的核算偏差。这些流程断层使得财务管控难以从“事后核算”转向“事中控制”,精细化管理的流程精准性目标难以实现。
(三)业财目标导向差异,考核机制缺乏协同性
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目标导向差异主要表现为短期业绩与长期风险的矛盾:业务部门通常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当期销售额为核心目标,倾向于通过放宽客户信用、增加促销投入等方式快速达成业绩;而财务部门则更关注企业的资金安全与成本控制,可能对高风险客户的合作、高投入的促销活动持谨慎态度。这种目标分歧因考核机制的分离而进一步加剧——业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多以销售额、新客户数量等短期指标为主,财务部门则侧重利润率、现金流等长期指标[3]。考核导向的不一致导致资源配置失衡:业务部门可能为完成短期目标过度占用资金,而财务部门为控制风险限制必要的业务投入,最终阻碍了企业整体资源的高效配置与长期价值的提升。
三、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优化措施
在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措施需要从数据、流程、考核等多维度协同推进,助理企业实现从粗放管理到精细化运营的跨越,具体归纳如下:
(一)建立业财数据共享机制,夯实精细化管理基础
解决业财数据协同性不足的关键在于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共享机制:一是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通过集成业务与财务系统,统一业务与财务的数据口径,实现生产、采购、销售及项目建设等环节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例如通过建设业财一体化ERP统一数据平台,将库存变动、订单执行等业务数据自动同步至财务系统,提升数据时效性;实行标准化数据治理,建立主数据编码体系和数据中台,确保业务语言与财务语言的一致性;二是深化数据分析与应用。利用大数据和嵌入AI技术挖掘数据价值,以历史数据为基础预测未来趋势,同时开展未来一段期间的预算编制管理;构建数据仪表盘,多维展示企业经营状况(如按客户、供应商、项目、期间、区域等维度),支持动态决策;规范数据传递流程,明确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衔接和反馈时效;
(二)重构业财协同流程体系,强化管理环节衔接
业财流程的衔接断层需通过重构协同流程体系来解决,核心是在关键业务节点嵌入财务管控环节。一方面进行流程自动化与智能化改造,企业日常工作开展中的高频场景通过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OCR(光学字符识别)等技术实现自动化,缩短繁杂工作的处理时间,同时节约财务人力成本;业务开展过程中关键控制节点前移,例如,在合同签订环节,业务部门需提前将合同草案提交财务部门审核,重点核查付款条款(如分期付款比例是否超出企业资金承受能力)、违约赔偿标准(如违约金上限是否符合成本控制要求),将预算冻结规则嵌入合同审批流,超支时自动触发预警。另一方面开展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财务融入企业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介入业务决策,例如通过定期组织业财研讨会,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交流学习,实现财务对业务的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打通价值链全链路,重构财务管理系统时,将投融资、项目建设、生产、运营等环节纳入统一平台,实现资金流与业务流的实时匹配。
(三)构建目标一致的考核体系,推动业财行动协同
为消除业财目标导向差异,需将财务风险指标与业务增长指标纳入统一考核框架。一是形成双向绩效考核机制,企业可设置“业财协同综合考核指标”,将财务风险指标(如现金流覆盖率、成本费用率)与业务增长指标(如市场份额增长率、新客户转化率)绑定,通过双向考核,要求业务部门在追求增长时兼顾成本控制,财务部门则需支持业务创新,双方形成合力,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行动目标将从“各自为战”转向“共同服务企业整体战略”,最终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与长期价值的稳健增长;二是推进动态激励机制,通过利润分享、绩效奖金等将个人收益与公司财务表现挂钩,如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减低企业业务风除或损失,则对相关团对进行奖励;定期优化考核标准,考核权重需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动态调整,适应市场变化,根据业务特点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
四、结语
在业财融合的时代浪潮中,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深入剖析业财融合与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在逻辑,针对数据协同不畅、流程衔接梗阻、目标导向分歧等现实困境,提出建立标准化数据共享机制、重构高效协同流程体系、构建统一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策略,为企业突破管理瓶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然而,业财融合的推进与精细化管理的落地需因地制宜、动态调整。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革新与管理理念的演进,企业应持续探索业财深度融合的新范式,在数据治理、智能决策等领域深化实践,以精细化财务管理驱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美如. 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营销,2024,(34):103-105.
[2]高嘉悦.基于业财融合推进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策略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4,(22):155-157.
[3]裴 育 . 企 业 实 施 业 财 融 合 推 进 精 细 化 财 务 管 理 研 究 [J]. 质 量 与 市场,2024,(06):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