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双性同体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胡林欣

武汉轻工大学 430023

引言:

在20 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浪潮中,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以其复杂的结构与深刻的思想引发广泛关注。小说中独特的双性同体形象不仅打破性别界限,更直指女性内在的精神撕裂与身份焦虑,成为理解女性意识变迁的重要线索。这一形象模糊传统认知的性别界线,使个体的自我认同呈现多重裂变与整合的过程,极具象征意义。通过对该形象的剖析,可深入理解莱辛在文学中构建女性自我叙述与抵抗话语的策略,揭示更深层的女性主体探索维度。

一、双性同体形象的文学呈现与象征意涵

多丽丝·莱辛在《金色笔记》中以极具先锋性的叙事结构和人物设置,赋予了双性同体形象深刻的象征意义。小说采用多重笔记与金色笔记交织的结构,使主角安娜的精神世界得以层层剖析。在这些笔记中,人物身份的界限被不断模糊与重组,尤其体现在女性角色对自我性别角色的怀疑与挑战中。双性同体的概念不仅以隐喻和象征的形式出现在文本之中,更通过安娜的心理分裂状态和身份游移体现其本质。莱辛通过非线性的结构与碎片化的叙述策略,使人物形象超越单一性别框架,表现出一种精神与性别统一体的潜能,具有极强的实验性与思辨性。

在象征层面,双性同体形象承载了女性对完整自我的想象与追寻。在父权社会的压抑结构下,女性往往被迫在家庭、情感与社会角色中多重撕裂,无法实现自我认同的整合。莱辛借由双性同体这一文学形象,突破传统“男性/女性”二元划分,使女性获得在精神层面上与男性平等对话的能力。这一形象往往表现为女性角色在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乃至行为逻辑上的阴阳合一,象征着对既定性别规范的抵抗与重塑。同时,它也是人物自我修复的一种象征机制,回应了女性个体在遭遇精神危机时寻求心理整合的内在需求。双性同体作为象征,既体现了一种中性化理想,也象征了超越性别对抗的和解可能。

莱辛通过双性同体形象强化了小说的哲学意蕴和人文关怀。该形象不仅限于性别层面的思考,更扩展到存在主义层面,呈现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面临的认同危机。通过对性别边界的虚构性、社会角色的表演性进行揭示,小说中的人物试图挣脱外部赋予的标签,追求一种自由而完整的存在状态。这种追求通过双性同体的象征得以表达,其内核是个体对完整人格的渴望。莱辛在构建这一文学形象时,显然超越了女性主义狭义的性别诉求,将其升华为人类主体精神统一的终极理想,从而赋予《金色笔记》以跨越时代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思想影响。

二、女性意识分裂与性别身份的模糊化表现

在《金色笔记》中,女性意识的分裂与性别身份的模糊是双性同体形象得以成立的心理基础。莱辛通过主人公安娜·伍尔芙的多重身份设置,深刻揭示了现代女性在社会角色与个体意识之间所承受的巨大张力。安娜在不同笔记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自我—作为作家的理性、作为情人的情感、作为母亲的责任以及作为政治参与者的激情,这些身份不断冲突、叠加,最终导致其精神状态的边缘化与失控。这种分裂并非病态化描绘,而是女性意识被迫适应社会期待而呈现的应激反应。

这种意识的分裂状态进一步导致性别身份的模糊和流动。小说中双性同体形象的形成并非生理意义上的两性融合,而是一种心理与认知层面的性别超越。安娜在面对创作危机、情感空虚以及身份迷失时,不断在女性传统角色与男性理性结构之间游走,表现出兼具两性特质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例如,她既能敏锐感知人际情感的细腻变动,又具备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批判的能力。正是在这种性别属性的不断交错中,安娜的性别认同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打破了性别本质化的界限。莱辛通过这一点,质疑了传统文化将性别视为固定标签的主张,指出性别身份本质上是一种动态构建的结果,极易受到外部结构与内在欲望的双重拉扯。

而在这一张力中,认知的重建过程显得尤为关键。双性同体形象的最终意义在于提供一种整合的可能性,使得个体在纷繁复杂的角色中重建统一的自我认知。在小说结尾的金色笔记部分,安娜开始尝试打破碎片化的笔记界限,试图以统一的叙事整合破裂的经验,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她向精神自洽迈进,更象征女性意识从分裂向整合的过渡。双性同体形象在此过程中承担了心理中介的功能,既表达个体深层次的困惑与撕裂,也象征了女性在挣脱父权控制与身份标签后对完整自我认知的追求。

三、双性同体作为女性自我重构的叙事路径

在《金色笔记》中,双性同体形象不仅是意识结构与性别认同的表现,更是女性自我重构的重要叙事路径。莱辛借由这一形象,将女性从传统父权结构中剥离出来,使其拥有重新命名与建构自身存在的权利。双性同体作为一种超越性别划界的存在模式,使小说中的女性不再被动地服从社会角色安排,而是主动介入话语体系,打破男性话语独占的神话。在安娜笔记的交织中,女性主体得以打碎男性中心主义的叙述逻辑,建立属于自身的叙事空间,从而赋予文本一种独立而多元的女性话语权。

双性同体之所以能作为女性主体性构建的桥梁,源于其具备的包容性和整合性。它打破传统“男即强理性、女即弱情感”的二元性别范式,使个体在心理与认知层面实现“女性经验”与“男性理性”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表现在安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上,也体现在其文字书写与思想表达之中。安娜以作家的身份进行自我剖析,通过多重笔记的结构模拟内心的撕裂与和解,在这个过程中,双性同体形象象征着一种高阶整合的可能性—不仅是身份的重塑,更是叙事主体自我观照与掌控能力的觉醒。在文本最末的金色笔记中,这种整合初现雏形,安娜开始尝试以统一叙述打破笔记之间的界限,体现出主体意识对完整性的渴望与构建意图,双性同体正是这一过程的象征性支撑。

更为重要的是,双性同体形象使《金色笔记》超越了个体经验的表达,具备了普遍性与启示性,成为女性主义文学中抵抗与重塑的重要理论资源。通过这一形象,莱辛在叙事中融入了对性别压迫机制的解构与重构,展现了女性如何在男性主导的话语体系中寻找缝隙,实现自我确立与文化再生产。这种从父权体制“缝隙”中突围的路径,不依赖于对男性的对抗性否定,而是通过整合与超越,实现一种建构性的创造。女性主体在叙事中借由双性同体完成身份重构,既保留了女性经验的独特性,又突破其局限,开创出一种更具融合性与开放性的女性存在样态。

结语:

多丽丝·莱辛在《金色笔记》中通过双性同体形象深刻展现女性意识的分裂、性别身份的模糊与自我主体的重构路径。该形象不仅突破了性别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更提供了一种超越父权框架的精神整合方式,成为女性在文学中探索完整自我的核心表达。通过双性同体的象征功能与叙事建构,莱辛拓展了女性主义文学的表现维度,使个体的认知重建与文化意义实现深度融合,彰显了其独特的思想穿透力与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佳静. 论 D·H·劳伦斯和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双性同体观[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DOI:10.26962/d.cnki.gbjwu.2020.000134.

[2] 李凌云. 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空间建构和流动性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22.DOI:10.27157/d.cnki.ghzku.2022.001747.

[3]3 张莹莹,吴志梅.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研究[J].散文百家(理论),2021(0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