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课堂整合四川竹琴美育资源的现状与路径研究
鲍进菊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引言
2022 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版)》(后文简称《新课标》),《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改变培养人才的方式,以真正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新课标》的发布标志着音乐义务教育的改革,引入了“美育”的概念,将品德教育置于音乐知识技能之前,更加注重学生道德和品德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教育理念,成都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勇于打破单一的“课本式教学”,引入非遗音乐等社会美育资源与学校课堂相互融合,旨在从学校到社会的多方力量协同育人,共同实现美育的个体价值,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基于此,本文选择了竹琴这一极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非遗艺术进行调研。
一、四川竹琴进校园的实施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特别是在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美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方面形成了高度重视。在新课标背景下,总目标明确指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学习中应当感受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四川“杨调”竹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作为课程内容融入中小学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加深化学生群体的情感体验,能够在自娱和他娱的需求基础上,融入进成都本土风俗特性,从而赋予音乐在传承过程中对于后代文化认识与审美教育的功能。
2016 年,成都市曲艺团安排了四川“杨调”竹琴传承人谢赤非在成都市卓锦小学、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小学等学校进行“传统曲艺进校园”的宣传及相关赏析课的开展。经过不断的实践,谢赤非发现小学二至四年级是四川竹琴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重的学业压力,能够有充分的练习时间,能够在二年级时练习竹琴基础、三年级时练习唱段、四年级开始不断实践、参加比赛,从而获得学分,家长也会积极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简单的四川“杨调”竹琴的相关音乐要素概念,同时能够区分不同的音乐要素,了解它们的特点。例如,学生能够正确地用渔鼓、简板演奏节奏类型,分辨不同音符的时值,感知节奏的变化和旋律的发展。他们还能够跟随音乐进行正确的挥拍。因此,“进校园”这一传播形式也进一步推动了四川竹琴的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四川竹琴这一社会美育资源已在成都地区中小学课堂中进行了部分整合,但大众普及度与流传度却并未达标。所以不仅需要各大媒体加强对于传统音乐进校园的正确导向,还需要将多样化的社会美育资源的教学进一步深入校园中。
二、四川竹琴进校园的发展困境及策略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美育培养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美育培养不仅仅是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应是从学校到社会的多方力量协同育人,共同实现美育的个体价值,培养全方面发展的时代新人。1 学校美育课堂更倾向于教授“单一化”的书本知识,但社会美育资源相对于常规学校美育课堂的培养内容更丰富、培养形式更多元。但就成都地区而言,社会美育资源与音乐美育课堂的协同育人路径仍存在发展困境,需进一步拓宽。基于对此现状分析,提出以下三个方面实施相关措施,旨在进一步完成社会美育资源与学校音乐教学之间的整合式教学。
(一)搭建音乐美育协同发展桥梁
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融合合作,提高美育教育质量,促进美育功能的最优化。2 由于学生在学校美育课程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的美育思想始终停留在单一的理论层面,并没有将自己的独特性审美意识与美育理论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对学生美育培养的方式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聘请相关非遗传承人、高校教师进校园为学生开展相关讲座、展演,带领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应积极参与到学校美育课程建设中来,制定相关协同政策,推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社会美育资源为学校美育教学活动服务,扮演好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角色。
(二)推进社会音乐美育资源多元化
在推动社会美育资源与学校美育协同育人的具体方案上,不同地区有其独特的美育资源,根据当地本土特色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因地制宜开展适合学生美育发展的美育课堂。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资源的协同需要与其“在地文化”紧密结合。“在地文化”是学校特色美育课程开展的源头,极具“本土化”特色,如: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特色民俗风情、自然地貌风景资源都是学校美育课堂教学的天然课本,可以直接引用到音乐美育课堂之中,达到推动学校美育课堂多元化发展的教学目的。2017 年,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指出:“充分调动政府、学校、社会、个人等各方积极性,多方汇聚资源,共同支持戏曲进校园。”3 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成都地区各中小学校大力推进非遗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在校开展相关美育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美育课程单一化的局限。除戏曲以外,还有多种社会美育资源可以引用至学校音乐美育课堂。因此,学校应加强对社会美育资源挖掘和引用,充分发挥社会美育资源多样化和多元性的特性。
(三)合理优化音乐美育师资团队
目前,四川地区各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已基本由音体美老师进行授课,但也有极少部分学校的美育老师是由主课老师来授课。部分学校缺乏根据美育课程合理规划安排相关授课老师的条件,以至于学生美育素养没有得到充分的专业性指导。因此,学校应在协同育人机制下合理优化美育师资团队。一是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美育资源,在社会艺术领域的优秀工作者中挑选符合教学标准的教师成为学校美育课堂的授课者,这一类师资群体均在自身的相关领域有所成就,极具理论经验与实践经验。第二,为更好推动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学校要做好相关政策支持。学校应对相关的社会美育授课者进行考察和考核,制定好相关培训考核制度,学校定期与社会美育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齐心协力为学生美育培养做准备同时,学校也应定期选拔优秀教师给予相关奖励,提高教师教育热情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鼓励其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榜样模范作用。
四、结语
文章基于对四川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与竹琴这一社会美育资源融合的现状进行研究,得出在政策的支持下成都虽已有多所小学开展了四川竹琴进校园的活动,并且也存在中学生进行该传统音乐学习的实例,但却存在多项短板仍需加强。因此,本文针对社会美育资源与学校音乐课堂结合的困境提出了相关解决路径。旨在推动中小学音乐美育课堂应与社会美育资源充分融合,带动其余社会美育资源步入校园,推动学校美育课程更加全面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悦.社会美育资源与学校美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新美域.2023(06)
【3】中央四部委.《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N].北京新华社.2017
【4】王佳宁.习近平: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EB/OL].(2018-08-30)[2021-05-18].注释1.吴悦.社会美育资源与学校美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新美域.2023(06).2.吴悦.社会美育资源与学校美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新美域.2023(06).3.中央四部委.《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N].北京新华社.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