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古代诗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研究

作者

卢欢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424200

一、引言

古代诗文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璀璨瑰宝,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思政元素,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高中语文古代诗文教学中,实现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高中语文古代诗文蕴含的思政元素

(一)家国情怀

众多古代诗文承载着文人对家国浓浓的情意。杜甫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描绘山河破碎的画面,尽显其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力地凸显出士大夫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崇高境界。此类诗句能够唤起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使其明晰个人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进而强化民族责任感。

(二)理想信念

古代诗人惯于借诗文吐露自身的理想诉求。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传达出对达成人生志向的笃定信念,哪怕遭遇坎坷也绝不灰心;刘禹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着对未来持有积极且乐观的心态,坚信新事物终会取代旧事物的信念。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这些诗句,有益于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育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品德修养

大量古诗文着重强调了个人品德的关键意义。《论语》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引导人们要常常反思自我,重视忠诚、诚信等品德方面的修养;诸葛亮《诫子书》中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阐释了凭借内心宁静、生活节俭来涵养品德的道理,方便学生从中获取修身养德的有益启示。

(四)文化传承

古代诗文本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无论是诗词的格律、韵律,还是文言文的表述形式,亦或是典故的运用以及文学流派的发展演变,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印记。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文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而自觉地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高中语文古代诗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古代诗文的字词讲解、文意疏通以及文学手法分析等语文知识层面的教学,对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价值,导致思政元素融入较为随意、表面化。

(二)融入方法生硬

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要融入思政元素,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简单地将思政话语生硬地附加到诗文讲解之后,缺乏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使得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呈现 “两张皮” 的现象,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效果不佳。

(三)缺乏系统性规划

在教学安排上,多数教师没有对古代诗文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进行整体的、系统性的规划,只是零散地在个别篇目教学中有所涉及,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无法让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形成持续、深入的影响。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教学评价大多聚焦于学生对古代诗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很少将思政元素融入情况纳入评价范畴,难以有效激励教师积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策略,也不利于引导学生重视从古代诗文中汲取思政养分。

四、高中语文古代诗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凸显思政导向

教师制定古代诗文教学目标时,需让思政目标与语文知识、能力目标并重。以《登高》为例,在教学中,除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格律、意象运用等知识,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悲秋伤怀、羁旅愁思等文意,还要精准提炼思政教育要点,把培养学生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怀作为思政目标,为学生学习提供清晰思想导向。

(二)深入挖掘内容,找准思政切入点

1.文本解读

教师要对古代诗文进行深度文本解读,从字词、意象、主题等多方面入手,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比如在解读 “松竹梅” 等意象时,可联系其象征的高洁品质,引导学生学习坚守美好品德;分析《劝学》的主题,除了理解学习的方法和重要性,还可延伸到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

2.文化背景分析

结合古代诗文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更能凸显思政元素的意义。如讲解唐诗时,介绍唐朝的繁荣昌盛以及文人的报国热情,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体会当时文人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与个人担当关系的理解。

(三)优化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融合效果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可创设与古代诗文对应的教学情境,助学生感受思政元素。比如教授《孔雀东南飞》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场景、焦刘二人被迫分离的画面等,营造出贴合诗文的氛围,让学生体会封建礼教的压迫以及二人对爱情的坚守,融入思政教育。

2.小组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古代诗文蕴含的思政问题进行探究。比如针对《论语》中的品德修养语句,让小组讨论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应用,促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对思政元素的理解,提高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

3.拓展阅读法

推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古代诗文阅读材料,拓宽思政教育的广度。如学习了屈原的《离骚》后,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爱国诗人的作品,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爱国情怀,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四)完善评价机制,保障思政融入质量

1.评价指标多元化

将思政元素融入情况纳入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从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情感认同、行为转化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例如,观察学生在日常行为中是否体现出从古代诗文中汲取的品德修养,评价其在作文中对思政主题的表达深度等。

2.评价主体多样化

除教师评价外,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思政元素融入的效果。比如在小组合作探究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对思政问题的探讨质量,学生自己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思政素养的提升情况等,形成多元评价合力,促进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

结论

在高中语文古代诗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实践探索。尽管当前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评价机制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实现古代诗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领略古代诗文魅力的同时,汲取丰富的思政养分,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柯长青.怎样将思政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 2(22):130-133.

[2]朱心宇,高春燕.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古诗文教学研究[J].经济师,20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