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机电一体化项目式教学实践探索
景扬
常州科技经贸技工学校 213000
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与行业人才供给水平。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求。项目式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真实项目融入教学,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与项目式教学的优势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中职机电一体化教学多采用“理论讲授+实验验证”模式,课程安排割裂了各专业间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例如,先集中学习机械原理、电子技术等理论课程,再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创新能力不足。此外,传统教学忽视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缺乏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关键能力,难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二)项目式教学的优势
项目式教学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将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整合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其优势体现在:一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体验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到实施评价的全流程,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二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三是强化职业素养培养,项目实施中的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等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实施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项目设计需贴近实际工作场景,反映行业技术标准与职业规范。例如,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项目可选取企业常用设备,如自动化生产线、数控机床等,确保项目任务与岗位需求高度契合。
(二)渐进性原则
项目难度应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初期项目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如机械部件拆装、电路连接等;后期项目逐步增加综合性与复杂性,如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合作性原则
项目实施采用小组合作模式,通过角色分工(如项目负责人、技术员、操作员等)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指导,增强教学与行业需求的对接。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机电一体化项目式教学实施策(一)项目设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项目设计应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为根本导向,聚焦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控制、系统集成与调试等关键领域。可设计“自动化分拣系统设计与实现”这类综合性项目,其任务设置涵盖机械结构选型、传感器合理应用、PLC 编程实现逻辑控制以及系统全面调试等环节,能全方位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项目目标要清晰明确,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如滚珠丝杠传动原理等专业知识,具备 PLC 程序编写等实操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安全操作意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以契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实施: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教学实施以工作过程为清晰主线,划分为“项目导入—任务分解—方案制定—实施与监控—评价与反馈”五个紧密相连的阶段。项目导入时,借助企业实际案例或生动视频呈现项目背景,让学生清晰知晓任务要求与评价标准。任务分解环节,把项目拆解成机械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调试等子任务,合理分配到各小组。方案制定阶段,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热烈讨论方案,教师适时给予技术指导与资源支持。实施与监控中,学生依方案推进任务,教师全程实时监控进度,及时解决技术难题。最后通过多元评价,综合考量项目成果、过程表现与职业素养。
(三)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与过程化
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秉持多元化与过程化原则,全面兼顾知识、技能与素养的考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着重记录学生在项目实施全程的表现,像团队协作中的配合度、问题解决时的思路与方法、安全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等;终结性评价则聚焦项目成果质量,如系统功能是否有效实现、调试报告是否完整准确等。同时,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入企业导师参与评价,以此确保评价标准紧密贴合行业实际需求,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机电一体化项目式教学实施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机电一体化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着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力度,通过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实践锻炼、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等多样化途径,切实增强教师的实践指导水平,使其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开展教学[1]。此外,积极聘请企业里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深度参与项目设计与教学指导工作,为教学注入行业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
(二)实训条件优化
优化实训条件对机电一体化教学意义重大。应加快建设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精心挑选并配备自动化生产线、数控机床、机器人等契合教学实际的设备,为项目教学提供坚实硬件支撑[2]。同时,积极搭建虚拟仿真平台,利用其直观、灵活的特点,辅助开展复杂任务教学,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有效控制实训成本。
(三)校企合作深化
深化校企合作是提升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积极与机电企业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携手开发贴合实际的项目课程,联合打造高标准实训基地,实现技术资源的互通共享[3]。企业可提供真实项目案例,学校组织师生参与技术难题攻关,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达成“教学做”的深度融合。
五、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是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工作过程导向与多元评价保障,能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未来需进一步优化项目设计、完善评价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为制造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苏磊,罗洪波,李杨. 项目式教学在简单机电装调课程中的应用 [J]. 现代交际, 2021, (21): 4-6.
[2]曹志鸿. 基于电主轴的机电一体化项目教学初探 [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9, (17): 91-92.
[3]阮荦.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项目技能比赛训练的探索与思考 [J]. 职业, 2018, (12): 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