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路径
任丽
常州科技经贸技工学校 213000
在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交叉学科,其课程体系涵盖机械设计、电气控制、智能传感等多领域知识,天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然而,当前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导致技术教育与价值引领“两张皮”现象。本文基于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系统构建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实践框架,为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工匠提供理论参考。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一)学科历史维度:培育科技报国情怀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史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史。从18 世纪蒸汽机与机械装置的简单结合,到 20 世纪电子技术与自动控制的深度融合,再到当前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交叉渗透,每一次技术跃迁都凝聚着人类对工程极限的突破。教师可通过梳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突破:如高铁转向架的机电一体化设计、航天器精密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等,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深刻内涵,强化技术自主创新的责任意识。
(二)学术内涵维度:塑造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可通过解析齿轮传动效率计算、轴系疲劳强度校核等知识点,渗透“追求精确、注重实证”的科学精神;在《PLC 编程与应用》教学中,通过梯形图逻辑优化、故障诊断算法设计等环节,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特别要挖掘技术原理中蕴含的哲学思维,如控制理论中的反馈调节机制可引申为自我反思与持续改进的成长观,传感器信号处理原理可关联为信息甄别与价值判断的能力培养。
(三)职业伦理维度:强化责任意识与法治观念
机电一体化设备涉及公共安全与生产规范,需重点构建“技术—伦理—法律”的认知框架。在《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中,可通过分析液压系统压力失控导致的安全事故,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在《工业机器人编程》课程中,结合《机器人伦理指南》国际标准,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边界问题;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实践中,引入《特种设备安全法》相关条款,培养依法执业的法治观念。
二、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一)课程体系重构:构建“显隐结合”的育人生态
建立“基础课程育德、核心课程树人、实践课程铸魂”的三阶课程体系。在《机械制图与CAD》等基础课程中,通过国家标准解读、工程语言规范训练,培养严谨细致的职业态度;在《自动化生产线集成》等综合课程中,设置“技术方案伦理审查”“项目成本效益分析”等模块,强化社会责任感;在《机电设备现场安装与调试》等实践课程中,设计“企业导师讲职业规范”“技术能手谈成长经历”等环节,实现价值引领的具象化。
(二)教学方法创新:打造“知行合一”的教学场景
推行“问题链—任务链—价值链”三链融合教学法。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中,以“如何设计智能仓储环境监测系统”为驱动任务,分解为“传感器选型原则”“数据采集精度控制”“异常值处理策略”等子问题,每个环节嵌入思政目标,如在传感器选型环节讨论技术可行性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在数据处理环节强调数据真实性的职业操守[2]。通过项目式学习,使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成价值认同。
(三)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多维立体”的评价机制
构建“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反思性评价”的复合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课堂讨论中的价值表达、实践操作中的规范执行;增值性评价通过前后测对比,量化学生在职业认同、团队意识等方面的成长幅度;反思性评价要求学生撰写“技术决策伦理备忘录”,记录项目实施中的价值冲突与选择依据。例如在《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课程中,除考核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外,增设“人文关怀指数”“环境友好评级”等指标,推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深度融合。
三、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元素的实施保障机制
(一)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为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可构建“思政导师+技术导师”协同机制,发挥思政导师在价值引领、政策解读上的优势,与技术导师在专业知识、实践案例方面的特长形成互补。定期开展“技术史与工程伦理”专题研修,强化教师对学科发展脉络及职业伦理的认知[3]。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激发创新活力,编制专业思政元素手册提供教学参考,并要求教师参与系统性思政培训,掌握将技术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话语转换方法。
(二)资源平台建设
为支撑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思政实施,可打造“虚实融合”的数字化资源平台。构建“虚拟仿真+红色工匠”双主题资源库,整合机电领域重大工程影像资料、技术领军人物奋斗历程等特色素材,形成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同步建设沉浸式课程思政示范空间,通过交互式技术发展脉络展示、情景化职业道德规范体验等创新载体,将价值引领自然融入专业教学场景,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三)协同育人机制
为深化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思政实效,可构建多维协同育人机制。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将企业精细化管理体系、质量管控标准等转化为鲜活教学案例,实现生产场景与育人场景的有机衔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思政导师,开设“大国工匠精神”“技术强国使命”等系列专题讲座,搭建校企行三方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文化共融的联动平台,形成全方位育人生态。
四、结论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把握“技术属性”与“价值属性”的辩证统一。通过系统挖掘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创新融入路径与实施机制,可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不同课程类型的思政元素嵌入差异,完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孟召琴. 汽车类专业机电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整合策略 [J]. 汽车测试报告, 2024, (16): 110-112.
[2]单智习. 浅析基于课程思政的机电一体化教学 [J]. 职业, 2022, (07): 88-90.
[3]易雁飞. 中职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以机电一体化课程为例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2, (08): 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