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筑牢安全基石 守护纯真童年

作者

董代

重庆市永川区南大街小学

引言

安全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和不可逾越的底线。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敏感期,认知能力、自我保护意识、抗风险能力弱,容易成为欺凌、性侵等违法行为的目标。校园欺凌往往表现为显性的暴力和压迫,而性侵多是隐性的侵略和创伤,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像校园里的“隐形的癌症”,不仅直接危害学生的健康,而且对其心理状态、人格建构和未来发展带来深远而毁灭性的影响。因此,将反欺凌、反性侵置于小学安全管理的核心战略地位,是维护学生基本人权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体现。

一、守护学生身心健康的生命线

(一)对个体健康的直接保障。欺负行为往往伴随着身体冲突、财产敲诈等,直接导致身体受到伤害。性侵严重侵犯了儿童的身体自主性,造成身体伤害。但与体表创伤相比,心理损伤往往更为隐蔽和持久。

(二)对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受欺负或性侵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社交恐惧和创伤后压力障碍(PTSD) 等心理问题。这类孩子可能会抵制上学,学习成绩会明显下降,长期的心理压力也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发展,扭曲自我认同,甚至形成“自我负责、自我犯罪”的心理模式,对他们的人格塑造产生终生阴影。

(三)阻断暴力传递,守护全体学生。有效的防控机制不仅保护了受害者,还及时对可能发生危害的学生进行干预。很多欺凌者本身存在心理或行为偏差,行为往往是帮助的信号。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纠正行为,学会合理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更多的学生受到伤害,切断暴力的恶性循环。

二、维护校园秩序与教育生态的定盘星

(一)营造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存在欺凌和性侵风险的环境会严重损害校园信任的基础,阻碍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积极探索,健康发展,教学质量和校园凝聚力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二)捍卫教育事业的公正与尊严。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绝不容许任何形式的暴力和侵害。反欺凌、反性侵既是对教育正义的坚守,也是对师生关系、校园文明的净化,有助于维护教育的纯净与崇高。

(三)履行学校的法定与道德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学校有保护和教育学生的责任。

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校园安全事件,是学校履行法律责任的要求,也是其道德义务的体现。

三、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一)巩固家庭信任与亲子关系。孩子是家庭的核心,校园安保事件往往对家庭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立有效的保护网络,可以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促进家校合作,为建设协同教育环境奠定基础。

(二)培养遵纪守法的未来公民。小学化是社会化的起点。在校园中学习尊重、平等、规则意识,对于儿童以法治理念和社会责任成长为公民至关重要。预防欺凌和性侵是从小培养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措施。

(三)降低社会长期治理成本。童年创伤容易导致心理障碍、行为问题和学术中断,未来可能衍生出更多的社会治理成本。早期预防远比事后干预更有益于个人和社会。因此,投资校园安全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回报的社会战略投资。

四、构建“五位一体”全方位防护网络

要实现有效的防控,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法治、技术三者合力的综合机制:

(一)学校主导,制度保障。成立专门的校园安全小组,制定明确的计划和处理流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教育、法制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以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二)家庭参与,首道防线。加强家长教育,提高识别风险和沟通引导的能力,鼓励孩子在发生时及时寻求帮助。(三)社会支持,共建共治。引进专业心理和法律力量,配合公安、司法、妇联等部门开展法治宣传保护服务。(四)法治护航,明确底线。加强校园法律普及,建立法律权威,依法坚决处置违法行为。(五)科技助力,智慧防控。合理配置监控设备,建立匿名举报机制,提高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

结语

童年应该充满阳光和欢声笑语。保护孩子的天真就是为了保护社会的未来。反欺凌和反性侵是小学安全管理中永远无法撼动的底线。其意义远远超过校园范围,关系到国民教育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我们必须以自己的最大决心、最坚实的行动、最系统的设计,把工作做到扎实细致,共同搭起校园安全屏障,让每个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茁壮成长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