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化工具在大班“对话大师”美术活动中的应用实践

作者

魏思云

昆山开发区仁宝幼儿园 江苏 苏州 215335

一、引言

清晨的美术活动室里,大班幼儿朵朵正手持平板电脑对准梵高《星月夜》的数字图片,屏幕中旋即跳出流动的星空动画,旋转的笔触随着她的手指滑动不断变化。“老师,星星在跟着我跳舞!” 朵朵兴奋的呼喊声揭开了仁宝幼儿园 “对话大师” 美术活动的序幕。在数字化转型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利用数智化工具架起幼儿与艺术大师之间的沟通桥梁,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数智化工具应用的理论框架与设计原则

(一)理论支撑

本研究主要依托两大理论支柱:一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框架,该框架强调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的有机融合,为数智化工具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二是罗恩菲德的儿童绘画发展理论,该理论指出 7 岁左右的儿童处于图式期,开始形成稳定的绘画表现方式,数智化工具能为这一阶段的幼儿提供更多元的创作可能。

(二)设计原则

在数智化工具的选择和应用上,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适宜性原则,选取操作简便、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工具,如触屏绘画软件和语音交互机器人;其次是互动性原则,确保工具能支持幼儿与作品、幼儿与大师、幼儿之间的多向互动;最后是审美性原则,技术应用服务于艺术感知和创作,避免过度娱乐化。

三、数智化工具在 “对话大师” 美术活动中的实践应(一)“大师作品解构工坊” 活动设计

借鉴开悦幼儿园机器人互动模式和新法教育智慧互动美术系统的技术特点,本活动旨在帮助幼儿理解艺术大师的创作手法。活动准备包括:预装数字绘画软件的平板电脑、含有梵高、毕加索等大师作品的数字图库、具备图像识别功能的 AI 机器人 “童童”。

活动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 “图层探秘”,幼儿使用平板电脑的图层功能,对《星月夜》进行分层拆解,观察星空、山峦、村庄等元素的叠加关系。AI 机器人通过语音引导:“请找找梵高用了哪些颜色表现星空?” 当幼儿点击屏幕上的蓝色区域,机器人会解释:“这是钴蓝色,梵高用它表现夜晚的深邃。” 其次是 “笔触游戏”,幼儿选择不同的数字画笔模仿大师笔触,软件实时显示对应的大师作品局部,帮助幼儿建立关联认知。最后是“创意重组”,幼儿将解构后的元素重新组合,创作属于自己的 “星空”,系统自动生成创作过程延时动画。

(二)“跨时空艺术对话” 活动设计

改良北京师范大学 AR 技术应用方案,将静态的大师作品转化为互动场景。活动准备包括:AR 识别卡片、投影仪、装有定制 AR 程序的平板电脑、数字作品展示墙。

活动采用 “欣赏 - 对话 - 创作” 的流程:在 “AR 美术馆” 环节,幼儿用平板电脑扫描 AR 卡片,莫奈的《睡莲》便以动态形式投射在墙面,荷花随触摸绽放,水波随声音荡漾。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莫奈画的睡莲在阳光下有什么变化?” 在 “虚拟对话” 环节,幼儿向 AI 机器人提问:“毕加索为什么把人脸画得歪歪扭扭?” 机器人结合作品特点用童趣语言解答。在 “大师合作” 环节,幼儿选择喜爱的大师风格进行创作,完成后通过 AR技术将自己的作品 “放入” 大师画作场景中,形成跨时空的艺术对话。平潭海坛幼儿园的数字化美育实践表明,

这种沉浸式体验能显著提升幼儿的艺术参与感。

四、活动成效分析与反思(一)实践成效

通过对 2 个大班共 42 名幼儿的活动观察和作品分析,数智化工具的应用取得了三方面成效:在参与度方面,幼儿的平均专注时长从传统活动的 8 分钟延长至 15 分钟, 90% 的幼儿能主动参与作品讨论;在审美认知方面,幼儿能准确识别 3 种以上大师绘画风格的比例从活动前的 12% 提升至 65% ;在创作表现方面,作品中出现的大师元素引用、色彩运用和构图意识均有明显进步,如 100% 的作品运用了分层表现手法。

教师访谈显示,数智化工具提供的即时反馈和可视化效果,有效解决了传统美术活动中 “幼儿难以理解抽象艺术语言” 的难题。家长反馈则表明,幼儿在家中讨论艺术作品的频率显著增加,部分幼儿主动要求使用绘画 APP 进行创作。

(二)问题反思

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幼儿存在 “技术依赖” 现象,离开数字工具后创作信心下降;二是设备续航和网络稳定性影响活动连续性;三是教师的数字素养参差不齐,需要加强相关培训。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 “数字与传统工具交替使用”“建立设备备用方案”“开展教师技术工作坊” 等应对措施。

罗文蔚副教授在研究中指出的 “数字鸿沟” 问题也在本实践中有所体现,少数家庭缺乏数字设备的幼儿在初期表现出适应困难,通过同伴互助和教师个别指导得到改善。

五、结论与展望

数智化工具为大班 “对话大师” 美术活动开辟了新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应用本身,更在于构建了 “幼儿 - 大师 - 作品 - 世界” 的新型对话方式。研究证实,合理运用 AR 技术、AI 机器人和数字绘画软件等工具,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提升其审美感知和创作能力。

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化:一是开发更具园本特色的 “对话大师” 数字资源库;二是探索家园共育中的数智化美术活动模式;三是建立数智化美术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正如开悦幼儿园园长所言:“机器人不是替代教师,而是打开世界的钥匙。”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数智化工具永远是辅助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守护每个孩子的艺术初心和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 罗文蔚。幼儿教育数字化转型:从触摸互动到人工智能对话 [J].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4, 35 (1): 1-10.

[2] 北京师范大学 “VR/AR + 教育” 实验室。增强现实技术在学龄前儿童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J]. 新科技与教育,2025 (2): 18-25.

[3] 平潭海坛幼儿园课题组。数字化背景下园本项目式美术活动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J]. 幼儿教育,2025 (6):32-35.

[4] 新法教育研究院。智慧互动美术系统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指南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4.

[5] 开悦幼儿园。数智化环境下幼儿活动设计与实践 [J]. 学前教育研究,2025 (2):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