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下小班“对话大师”美术活动的适宜性设计研究
李若妍
昆山开发区仁宝幼儿园 江苏 苏州 215335
一、理论依据与现实问题
(一)理论支撑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表明,小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初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色彩、形态的感知具有直觉性和情绪化特点。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理论指出,3-4 岁幼儿处于涂鸦后期到象征期过渡阶段,其创作需要通过自由表达来实现对世界的认知。
(二)现实问题
当前小班 “对话大师” 美术活动存在诸多不适宜现象:一是教师对美术工具材料的新经验传递不明显,如在《娃娃家的墙纸》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带标记的印章却未有效指导使用方法,导致幼儿随意操作;二是材料选择余地小,教师常以成人视角限定创作材料,如规定小鸡必须用咖啡色绘画,限制了幼儿的表现自由;三是教师示范过多、讲解时间过长,挤占幼儿创作时间,如某绘画活动中教师讲解占 20 分钟,远超合理时长;四是对大师作品的解读成人化,如引导幼儿机械分析梵高《向日葵》的构图比例,背离了审美体验的初衷。
二、适宜性设计的三大原则
(一)作品选择的发展适宜性
选择符合小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大师作品是活动成功的前提。适宜的作品应具备三个特征:色彩鲜明强烈,如梵高《向日葵》的金黄色调;形态简洁典型,如蒙德里安作品中的几何图形;情感表达直接,容易引发幼儿共鸣。教师需把握名画的独特艺术价值,摒弃复杂的写实作品,优先选择抽象或半抽象作品,如马蒂斯的剪纸作品、米罗的星空系列等,这些作品的表现形式更接近幼儿的绘画语言。
在观赏环节,应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首先是描述和整体感觉阶段,让幼儿自由表达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其次是形式分析阶段,引导幼儿关注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最后是创作表达阶段,将审美感受转化为创作动力。这种渐进式的观赏路径符合小班幼儿 “整体感知优先” 的认知特点。
(二)材料转化的操作适宜性
小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尚不完善,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活动效果。根据匡明霞工作室的研究经验,工具材料应遵循 “随意化、多样化、自由化、生活化” 原则。在 “对话大师” 活动中,教师需对专业艺术材料进行生活化转化:用海绵块替代画笔表现梵高的笔触,用蔬菜印章替代刻刀创作蒙德里安式构图,用彩色贴纸替代颜料完成色彩搭配。
材料提供应体现层次性:基础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能成功操作,如预设轮廓的底纸;拓展材料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如额外的彩色纸片、闪光颗粒等。广东某幼儿园的实践表明,提供树枝、松果、竹壳等自然材料,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这些材料的天然属性与大师作品的艺术质感形成有趣呼应。
(三)互动指导的支持适宜性
教师的指导策略应体现 “支持者” 而非 “教导者” 的角色定位。在导入环节,可采用多感官联动策略,如观赏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时,先播放爵士乐让幼儿随音乐自由律动,再引导幼儿发现画面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在创作环节,通过 “问题漂流瓶” 收集幼儿的困惑,如 “怎样让线条跳舞”,再组织集体讨论;在评价环节,采用 “幼儿自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 的方式,重点关注创作过程中的投入与体验。
教师需控制讲解示范时间,小班活动的导入讲解不宜超过 8 分钟,确保幼儿有充足的操作时间。示范应采用 “局部示范” 而非 “完整示范”,如只演示海绵蘸取颜料的方法,不规定具体的绘画内容,保留创作的开放性。三、实践案例:“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 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 感受蒙德里安作品中几何图形与鲜明色彩的美,初步理解 “格子画” 的简洁风格。
2. 能用贴纸、蜡笔等材料创作自己的 “格子画”,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3. 体验与大师 “对话” 的乐趣,愿意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
(二)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幼儿有过粘贴、涂色的基础经验。
2. 材料准备:蒙德里安作品 PPT(简化版)、爵士音乐片段、白色底纸(画有浅灰色网格)、红、黄、蓝三色正方形贴纸、粗头蜡笔、展示板。
(三)活动过程
1. 音乐导入:播放爵士乐,幼儿自由做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感。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们感觉像在做什么?”
2. 作品观赏:出示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引导幼儿观察:“这幅画上有哪些颜色?有哪些形状?它们像在跳舞吗?” 避免直接讲解 “抽象”“构图” 等专业术语。
3. 创作指导:提供材料,说明操作规则:“用彩色贴纸贴出你听到的音乐节奏,用蜡笔给格子画上边框。”教师巡回指导,对能力弱的幼儿可协助撕贴纸,对能力强的幼儿鼓励其尝试颜色搭配。
4. 分享交流:将作品布置成 “小画廊”,请幼儿介绍:“你的格子画里藏着什么故事?”
(四)适宜性调整
活动中发现部分幼儿对贴纸位置不满意,教师及时增加了可移除的魔术贴材料;针对幼儿提出 “想要彩色格子” 的需求,追加了彩色底纸选项。这些调整体现了对幼儿想法的尊重,使活动更具弹性。
四、结论与展望
儿童视角下的小班 “对话大师” 美术活动,本质是将高深艺术转化为幼儿可理解的审美体验。适宜性设计需要教师做到: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特点,精选艺术作品;创新转化创作材料,降低操作难度;优化互动指导策略,支持自主表达。广东幼儿园的美育实践证明,当美术活动真正追随儿童视角时,幼儿不仅能感受艺术之美,更能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每个孩子心田播撒美的种子。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建立 “幼儿艺术语言档案袋”,系统记录幼儿在 “对话大师” 活动中的成长轨迹;如何开发本土化的 “大师资源包”,将地域文化融入美术活动。正如《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所强调的,高质量的美术教育应 “重视过程性评价”,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艺术的熏陶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2] 边霞。儿童美术教育的新视野 [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 虞永平。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适宜性原则 [J]. 学前教育研究,2020 (5):3-10.
[4] 罗恩菲尔德,V.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M]. 王德育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5] 匡明霞。幼儿美术玩色活动中工具材料的选择与优化策略 [J]. 教育研究,2024 (18):65-68.
[6] 方晴。向美而行,美润童心 —— 追随儿童的幼儿园美创活动 [J]. 学前教育研究,2023 (10):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