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节能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分析
邓昭维
湖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演变以及环保理念的深化,各行业对能源使用效率的关注逐渐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作为现代工业体系与社会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源消耗在整体占比中不容小觑。节能技术在该领域的探索与应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借助先进节能技术,有望进一步挖掘系统节能潜力,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承载压力,对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针对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展开系统性研究,对行业技术革新与能源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1 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技术概述
1.1 节能技术的意义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领域,节能技术致力于通过技术革新与设备优化,改善电力在传输、转换及使用环节的能耗状况,从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从实践效果来看,这项技术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在平衡能源供需关系、减轻能源生产与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压力等方面,也展现出积极作用,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1.2 常见节能技术类型
变压器节能技术: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承担电压变换与电能传输重任的核心设备,其能耗问题值得关注。若采用非晶合金等新型铁芯材料制作高效节能型变压器,相较于传统硅钢片铁芯,或可有效降低铁芯损耗;优化绕组设计以减小电阻,也有望降低铜损。此外,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并优化运行方式,避免出现“大马拉小车”的情况,或许也是实现变压器节能的可行方向。
功率因数补偿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内,大量感性负载的存在,容易导致功率因数下降,进而增加电路中的无功功率,造成一定程度的电能浪费。通过并联电容器等无功补偿装置实施功率因数补偿技术,或许有助于提升系统功率因数,减少无功功率传输,降低线路损耗,从而提高供电设备利用率与电能传输效率。
变频调速技术:传统电机多采用恒速运行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因电机负载变化而转速却无法相应调整,致使能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变频调速技术通过改变电机供电电源频率,实现电机转速的灵活调节,使其能够依据实际负载需求动态调整,减少电机长时间满负荷运行的情况,理论上可实现节能效果。尤其是在风机、水泵等设备中的应用,节能潜力可能较为可观。
智能控制技术:依托先进的传感器、通信技术以及智能算法,智能控制技术具备实时监测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运行状态的能力。通过综合考量负载变化、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自动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调整,以实现设备的高效运行。以楼宇电气工程为例,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根据自然光照强度与人员活动情况,灵活调节灯光亮度和开关状态,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消耗。
2 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2.1 工业生产领域
在钢铁企业轧钢生产线的实践探索中,变频调速技术在轧机电机控制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传统模式下,轧机电机以固定转速持续运转,面对不同规格钢材的轧制需求,难以灵活匹配实际负载功率,客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能源损耗现象。当引入变频调速技术后,电机可依据轧制工艺的具体要求动态调节转速,既能有效满足生产实际需要,又能在节能降耗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运行数据显示,该技术的应用使轧钢生产线综合能耗出现较为可观的下降趋势,降幅大致处于 15%-20% 区间,不仅显著提升了能源利用水平,还为企业带来了较为明显的电费成本优化效益。
在化工企业泵类设备的运行优化方面,功率因数补偿技术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化工生产流程中,大量泵类设备承担着液体与气体的输送任务,作为感性负载,这类设备的运行容易导致系统功率因数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加装无功补偿装置对系统实施功率因数补偿后,系统功率因数实现了从0.7 左右到0.9 以上的提升。这一改进有效减少了线路中的无功功率传输,降低线路损耗的同时,增强了供电设备的承载能力,同时使泵类设备的运行效能得到改善,整体能耗呈现出10%-15% 左右的下降态势。
2.2 建筑领域
在大型商业建筑的中央空调系统实践中,将智能控制技术与变频调速技术相融合,或可达成较为可观的节能成效。智能控制系统借助传感器持续采集室内温度、湿度、人员密度等数据,依据预设的舒适阈值与节能准则,对空调机组运行频率及制冷(热)量输出进行动态调控。与此同时,针对冷冻水泵、冷却水泵等设备实施变频调速控制,使其转速能够顺应空调负荷变化灵活调整。从部分实际应用反馈来看,采用此类节能方案后,中央空调系统能耗或有30%-40% 的降幅,在基本保障室内舒适环境的基础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节能优势。
在智能楼宇照明系统领域,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为照明管理带来新的可能。通过部署光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等装置,智能照明系统得以感知环境光照强度与人员活动状态,从而实现灯光开关及亮度的自动化调节。在自然光照充足的时段,系统或会自动关闭部分或全部灯具;当探测到人员进入空间时,灯光随即开启,并依据人员驻留时长与活动区域进行亮度调整。与传统照明系统相比,智能照明系统在电能消耗方面,或存在30%-50% 的优化空间,有助于降低建筑照明能耗水平。
2.3 电力系统领域
在电力传输环节,变压器节能技术的应用为降低线损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在城市配电网改造实践中,部分老旧高耗能变压器逐步替换为非晶合金节能变压器。这种新型变压器因铁芯损耗较低,在轻载和空载运行工况下,可有效降低自身能耗。从部分地区改造数据来看,节能变压器的应用使得配电网线损率出现一定程度下降,电力传输效率也相应有所提升,传输过程中的能源损耗得到有效控制。
在变电站及用户端引入无功补偿装置,实施功率因数补偿技术,能够对电力系统电能质量产生积极影响。随着功率因数改善,电网中无功功率流动减少,线路电流随之降低,线路及变压器损耗也得以降低。与此同时,该技术的应用对稳定电网电压、提升供电可靠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有助于为用户提供更加稳定的电力供应。
3 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研发与创新不足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领域,节能技术的实践探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仍存在优化空间,例如节能设备在复杂工况下的性能表现有待进一步提升,新型节能材料与技术的迭代升级尚需加快推进。与此同时,节能技术研发工作仍面临一定挑战,企业在研发资源投入、专业团队建设及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潜力,以更好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3.2 设备成本与推广难度大
部分节能技术与设备因研发投入、材料成本及技术复杂度等因素,致使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对于企业,尤其是资金储备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前期较大的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能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进程,客观上对节能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形成了制约。
3.3 标准与规范不完善
当前,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技术领域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尚不完善,不同厂家生产的节能设备在性能指标、接口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给设备的集成和系统的兼容性带来困难。同时,缺乏统一的节能效果评价标准,使得企业难以准确评估节能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不利于节能技术的优化和改进。
4 解决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技术应用问题的对策
4.1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为进一步推动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技术发展,建议政府与企业适当增加研发资源投入。可通过深化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搭建联合研发平台,围绕新型节能材料、智能控制算法、高效节能设备等重点方向展开技术探索。面对技术发展瓶颈,可考虑建立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对在节能技术研发领域表现优异的团队及个人予以适当奖励,以此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助力节能技术持续迭代升级。
4.2 降低设备成本与促进推广
从政策层面来看,政府不妨考虑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适当缓解企业在引入节能技术与设备过程中面临的成本压力,从而激发企业在这方面的主动性。设备生产企业可以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与生产管理力度,对生产流程进行精细化调整,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的性价比优势。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技术研讨会、开展实际案例展示等方式,系统性地向企业呈现节能技术的应用成效与潜在收益,助力节能技术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4.3 提升管理与维护水平
从优化管理效能的角度出发,企业可考虑构建系统化的节能设备管理体系。通过完善设备管理制度与维护规范,组建专业化管理维护团队,定期开展设备巡检、保养及检修工作,有助于维持设备运行稳定性。
5 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5.1 智能化与集成化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持续演进下,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技术或将呈现智能化与集成化的发展态势。智能控制系统有望实现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全域监测、分析与调控,依据实时数据对设备运行参数进行动态优化,进而提升节能效率。此外,通过整合各类节能技术与设备,构建一体化节能方案,亦可能成为增强系统整体性能与节能成效的有效路径。
5.2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融合
从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来看,新能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关注。在这一背景下,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技术与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技术存在着广阔的协同发展空间。以新能源发电系统为例,节能技术的应用有望优化发电设备运行效能,对提升新能源并网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在储能系统中,节能技术的引入也可能在降低储能设备能耗、提高储能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3 绿色低碳化
在全球“双碳”目标的推动下,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技术将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研发和应用更加环保、低碳的节能材料和设备,减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优化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模式,降低整个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环境影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节能。
结束语
在工业生产、建筑、电力系统等多个领域,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技术的应用已展现出一定成效,在降低能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具备潜力,也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升提供了可能。若能在技术研发与创新、设备成本控制、管理维护水平提升以及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针对性举措,有望进一步优化节能技术的应用状况。
参考文献
[1] 汪靖,郑巧 . 节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 [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4,14(10):139-141.
[2] 练东晖 .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探究 [J]. 仪器仪表用户,2024,31(9):70-72.
[3] 邝艳苹 . 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关键及其节能设计要点 [J].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4,8(8):175-177.
[4] 王梦 . 电气工程中机械设备自动化供配电的节能控制分析 [J]. 光源与照明,2024(7):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