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清皇家园林之政治理想探微

作者

王鹏

华北理工大学

关键字:清代;皇家园林;政治思想

清代作为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自入关以来就非常重视吸取汉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作为历朝历代国家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更是得到了清代统治者的青睐。清代统治者推崇“内圣外王”[1] 的治国策略。所谓“内圣”重在修养身心,“外王”重在经世治平,统治者要通过“静而圣,动而王”[2] 的修炼,从而推动“外王”经世之道,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外王”事业是儒家和帝王共同追求的最高理想。

1 心性修养

《大学》[3] 中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清帝王非常注重“心性修养”,他们秉承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首先,以儒家“仁”道为指导,康熙皇帝主张“古之帝王以宽得之多矣,未闻之以宽失矣”,乾隆皇帝强调“王者之师出兵,在于扬德,不在穷兵黩武”,这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清帝王对“仁”道的尊崇。颐和园长廊东起点“邀月门”北侧有一处名为“扬仁风”的景点,主体建筑是一座扇面殿,坐落在假山石之上,石山为“仁者所爱”,将建筑设计成扇面形就是用具象的手法表现仁义之风四面远播的寓意;类似的还有西苑北海琼华岛的折扇形亭子延南薰、圆明园的扇薰榭,这里的“南薰”取意南风歌中“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4],用以象征君王体恤百姓之仁爱之风。

其次,清帝王以儒家“读书明理,立身至诚”的“诚”道作为终生修行的座右铭。故宫宁寿宫花园一进正门衍祺门东侧,有一处乾隆皇帝的书屋,名曰“抑斋”,取义于《诗经·小雅·宾之初筵》[5]“其未醉止,威仪抑抑”之意,意思是说饮酒不要过度,才能保持威仪,告诫君王不要沉湎于游玩享乐。乾隆将书屋命名为“抑斋”,以示为君谨慎至诚之道,类似的在圆明园也有一处以“抑斋”命名的书屋。

再次,清帝王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为人处事的哲学。康熙皇帝赐名“圆明园”、雍正帝在《圆明园记》[6] 中道出了“圆明”的含义“体认圆明之德,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知也。”即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之后的乾隆皇帝也曾自称为“圆明居士”。清帝王中包括康熙、雍正、乾隆都留有大量的帝王便装行乐图,这些便装行乐图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着清帝王心性修养的一面。略如乾隆《是一是二图轴》(又名《弘历鉴古图》),画中的乾隆皇帝身着汉服,端坐在一副精致的罗汉床上面,周围摆满了各式各样古玩珍物,人物后面的背景图轴采用了一幅大气磅礴的山水画,乾隆皇帝本人微微仰视,将帝王的尊严和文人的雅趣巧妙的结合起来。画中有乾隆的御题诗“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非常富有哲学韵味,也体现威严的帝王在处理朝政的闲暇之余,通过充满文人雅趣的古物鉴赏活动放松心情的雅趣。

2. 经世治平

鉴于对以“修身”推及“经世”的追求,清帝王没有单纯的将园林视作一己之游的消遣娱乐场所,而是赋予园林更多的隐喻功能,用以含蓄的体现帝王个人心志和儒学政治理想,使园林成为了“修齐治平”的理想场所。

《尚书·禹贡》中大禹治水后曾将天下划分成九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7] 记述:“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后来这种具有地理学和政治学双重含义的“九州”就成了园林中文人大一统宇宙观念的体现。清雍正皇帝取“禹贡九州”之义,以“九州清晏”为园中地位最高的核心景区,在圆明园中轴线末端、后湖周围环列九岛,表明大清朝处于四海之内、天下之中,用以象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王者之气。

清皇家园林西苑中有一处名为“画舫斋”的园中园,位于北海东岸的东北部,是一处供乾隆皇帝读书的清幽小院。园林从南到北由前院、水院、后院三部分串联而成;前院、水院布局中轴对称、开阔明朗,两个院落中间有一方形水池,水院的主体建筑名曰“画舫斋”,坐落在水池北部的南北中轴线上,其东、南、西分别建有“镜香室”、“春雨林塘”、“观妙室”三座配殿,并以曲廊相连于方池周边。后院由西侧的小玲珑庭院和东侧的古柯庭组成,相对封闭幽深,和前院规整开阔的空间形成鲜明对比。整个园林一方面从主体建筑和水池之间的布局关系上映射江湖中的游船画舫之意,另一方面从景题上点出园林的主题。“画舫斋”源自于宋·欧阳修《画舫斋记》[8],他在文中将自己修建的休憩居所命名为“画舫斋”,原文中写到:“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平舟中”。随后欧阳修解释了命名的原因:“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日不宜?”。“舟”这种物件是指用来渡过难关而不是用来安居的,乾隆帝用“舫”来命名自己的斋室并不是说明他真的喜欢在船上生活,而是一方面效仿古人逃离世俗江湖而逍遥自在的情趣,表达对文人精神的崇尚之情;另一方面通过水与“画舫”之间的关系,隐喻君民的舟水关系,时时殷鉴帝王水载舟亦覆舟的哲理,告诫帝王虽居佳花美木之间也不忘涉川济险之难。北海画舫斋这种实际上并不模仿舟楫的具体形象,而是借“虚舟”、通过联想想象的方式隐喻地表达了园林寓意,类似的还有颐和园的“对鸥舫”,外形不似舫,却同样追求舫的外延意义。另外,清皇家园林中还有很多以实舫的具体形象存在于园林中,如颐和园的“清晏舫”,承德避暑山庄的“云帆月舫”,南苑的“狎鸥舫”、静宜园“绿云舫”等等。

参考文献

[1] 陈鼓應注 . 庄子今注今译 [M]. 北京:中华书局,2011:909.

[2] 陈鼓應注 . 庄子今注今译 [M]. 北京:中华书局,2011:364.

[3] 陈晓芬,徐儒总译注 . 大学 [M]. 北京:中华书局,2011:250

[4] 张绵周句 . 孔子家语·辩乐解 [M]. 大中书局,1933:45

[5] 刘毓庆,李蹊译注. 诗经·小雅 [M]. 北京:中华书局,2011:602

[6] 陈植. 中国历代造园文选·圆明园记[M]. 安徽:黄山出版社,1992:195

[7] 司马迁著,邹德金整理.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872

[8] 王水照,王宜瑗选注 . 欧阳修散文选集 [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76